導言
第一篇
(一)中國論性學說歷史的起源
(二)戰(zhàn)國孟告荀以前關于『性』的簡單論說
(三)漢以前古籍中與論性相關的各說
(四)中國性學史的七大時期并五大學派的分割
(五)未作歷史敘游以前兩個應討論的問題
(一)何以戰(zhàn)國的儒家忽然注重到個人心理方面呢
(二)道家對于性的討論是什么樣子呢
第二篇
(一)引論
(二)孟子的論性學說
(三)荀子的論性學說
(四)告子的論性學說
第三篇
(一)漢唐間主『性善說』的四派
(一)陸賈的『察性說』
(二)淮南子的『性欲三元論』
(三)班固的『性情二元論』
(四)李翱的『復性說』
(二)董仲舒的『性惡說』
(三)揚雄的『性善惡混說』
(四)漢唐間繼承『性有善有惡說』的兩派
(一)王充純粹的『性有善惡論』
(二)荀惋韓愈『性分品級說』
(五)漠唐間道佛家的論性學派
(一)王弼的『虛無論』派
(二)嵇康的『養(yǎng)生論』派
(三)葛洪的『神仙論』派
(四)傅嘏的『才性論』派
(五)佛教的『心理學』派
第四篇
(一)宋代哲學構成的概觀
(二)宋儒論性學說特別發(fā)展的原因
(三)宋儒論性時所用各名詞的釋義
(四)宋儒學說中與論性相關系的各觀念
(五)宋代佛家論性述略
(六)宋儒中論性的別派
(七)周敦頤邵雍的論性學說
(八)張戟程顥程頤的論性學說
(九)朱熹的論性學說
(十)胡宏張拭陸九淵的論性學說
第五篇
(一)引論
(二)顏元的論性學說
(三)戴震的論性學說
(四)俞樾的論性學說
(五)章太炎的論性學說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