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綜述
1.1.1 關于官德內涵的研究
1.1.2 關于唐中期官德理論基礎的研究
1.1.3 關于唐中期官德認識的研究
1.2 研究對象及研究意義
1.2.1 研究對象
1.2.2 研究意義
1.3 基本結構及研究方法
1.3.1 相關概念的界定
1.3.2 基本結構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官德式微的唐中期社會
2.1 君臣大義不明的唐中期政局
2.1.1 藩鎮(zhèn)割據背國忘君
2.1.2 宦官專權君臣道隔
2.2 先文學后德行的科舉取士制度
2.2.1 秀才之科難得其人
2.2.2 明經進士崇末抑本
2.2.3 爭第請托虧損國風
2.3 倡明官德不力的儒學
2.3.1 道教融匯儒佛修身治國之道
2.3.2 佛教心性論與儒學爭勝
2.3.3 儒學治國乏力治心無門
第3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理論基礎
3.1 天人關系論
3.1.1 天與人相乖相異論
3.1.2 天與人相分相對論
3.1.3 天與人相勝相用論
3.2 人性論
3.2.1 性三品說
3.2.2 復性說
3.3 儒家之道
3.3.1 仁義之道
3.3.2 性命之道
3.3.3 大中之道
第4章 唐中期的官德規(guī)范及其德目
4.1 修己之德
4.1.1 忠孝
4.1.2 誠信
4.1.3 明智
4.2 君德
4.2.1 從諫
4.2.2 任賢
4.2.3 從眾
4.3 臣德
4.3.1 與君同體
4.3.2 匡正輔弼
4.3.3 利民安俗
4.4 君臣之際
第5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制度化表達
5.1 官制
5.1.1 取士
5.1.2 銓選
5.1.3 考課
5.2 禮制
5.2.1 祀天之禮:昭格上下,遵從等威
5.2.2 祭地之禮:答受命之符,彰致敬之道
5.2.3 享宗廟之禮:尊九廟以崇孝,謁五陵以奉先
5.3 律法
5.3.1 專制秩序性律法
5.3.2 家庭倫理性律法
5.3.3 職務性律法
第6章 唐中期的官德修養(yǎng)思想
6.1 “修己立誠”的官德修養(yǎng)論
6.1.1 理想人格論
6.1.2 “修己立誠”的修養(yǎng)工夫論
6.2 “去情復性”的官德修養(yǎng)論
6.2.1 圣賢理想人格論
6.2.2 至誠盡性的修養(yǎng)境界論
6.2.3 去情復性的修養(yǎng)工夫論
6.3 “方其中圓其外”的官德修養(yǎng)論
6.3.1 理想人格論
6.3.2 修養(yǎng)工夫論:方其中圓其外
第7章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歷史地位
7.1 前承漢代之德治傳統(tǒng)
7.1.1 重士德
7.1.2 重孝治
7.1.3 重任賢
7.1.4 重君臣綱紀
7.2 中逆魏晉之自恣無君
7.2.1 反以無為本宇宙觀
7.2.2 否認無為而崇有為
7.2.3 棄無君而推尊君治
7.2.4 似曾有恣而實自勵
7.3 后啟宋儒內圣外王之合
7.3.1 中興儒學之路徑被因襲
7.3.2 以心通經之方得以光大
7.3.3 內圣外王之合一啟新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