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里院建筑是20世紀一二十年代開始,伴隨著德圍和日本殖民城市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住宅建筑形態(tài)。據調查,目前現存的里院建筑大約有275個。其特征是圍合式的院落形態(tài),建筑本身是由當時的德國、俄國、日本及中國的建筑師所設計。里院建筑產生的背景是伴隨著殖民城市的擴張所帶來的人口迅速膨脹,為解決急速增加的人口的居住問題所采用的一種住宅布局形式。這樣的一種圍合式的院落布局形式令人不禁想起產生于19世紀后半葉位于法國埃納省吉斯市的法米里斯泰爾集合住宅。那幾棟住宅的產生是由當地工廠主巴蒂斯特安德烈果丹設計并興建的,其目的是為解決當時迅速集結到城市的工人的居住問題。據說當時那幾棟院落式住宅為1000人提供了300多套的住房。連續(xù)的三個圍合的院落布局,以連廊彼此相連,且周邊還配有劇場、學校和幼兒園。而住宅所圍合的中問院落是居民集會和舉行慶典的場所。同時由于中心院落的存在,電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形成公共的心態(tài),并使彼此之間的行為受到制約,進而也保證了整體秩序得以維持。如此這般以圍合形成的罩院式布局,據說還源于傅立葉的一種烏托邦的建造思想,即通過這樣的一種圍合方式,為工人階級形成一種合作社的組織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