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選題緣由與意義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華夷格局與中國早期夷夏觀的產生
第一節(jié) 華夏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華夷格局
一、“萬邦林立”與民族產生
二、文化與民族形成:以華夏族為例
三、“五方之民”:先秦時期的民族分布格局
第二節(jié) 早期夷夏觀的基本內容
一、先秦時期“族”字含義的演變
二、早期的“華夷之辨”
三、早期的“華夏中心主義”意識
第二章 儒家民族觀理論探源
第一節(jié) 儒學與儒家民族觀
一、“儒”與“儒家”之關系
二、儒家民族觀的產生
第二節(jié) 儒家政治觀與儒家民族觀
一、“天下觀念”與儒家民族觀
二、“大一統(tǒng)”思想與儒家民族觀
第三節(jié) 儒學核心思想與儒家民族觀
一、“仁”學與儒家民族觀
二、“禮”治精神與儒家民族觀
第三章 儒家民族觀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jié) 儒家的民族區(qū)分標準
一、“禮別華夷”思想的由來
二、“禮別華夷”思想的內涵及表現
三、“禮別華夷”思想的影響及意義
第二節(jié) 儒家對民族發(fā)展的認識
一、“夷夏之防”
二、“尊王攘夷”
三、“用夏變夷”
四、“華夷一體”
第三節(jié) 儒家的民族時空觀念
一、“春秋三世說”
二、“五服制”
第四章 儒家民族觀的發(fā)展與演變
第一節(jié) 兩漢時期儒家民族觀的初步發(fā)展
一、董仲舒改造儒學及儒家“大一統(tǒng)”民族觀的確立
二、儒家“大一統(tǒng)”民族觀的發(fā)展
三、儒家“華夷之辨”和“用夏變夷”思想的發(fā)展
四、漢族因漢王朝而得名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民族觀的重要變化
一、漢族統(tǒng)治集團民族觀的變化
二、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民族觀的變化
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儒家民族觀的發(fā)展
一、隋唐“大一統(tǒng)”民族觀的發(fā)展
二、隋唐“華夷有別”思想的體現
三、“華心說”:唐代“禮別華夷”思想的發(fā)展
四、隋唐“用夏變夷”與“華夷一體”思想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宋遼夏金時期儒家民族觀的發(fā)展
一、“道統(tǒng)論”緣起及其對民族觀的影響
二、宋朝漢族統(tǒng)治集團民族觀的變化
三、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民族觀的變化與發(fā)展
第五節(jié) 元明清時期儒家民族觀的發(fā)展
一、元代:空前大一統(tǒng)格局下儒家民族觀的發(fā)展與變化
二、明代:儒家民族觀在復歸漢族的“大一統(tǒng)”局面中發(fā)展
三、清代:儒家民族觀在新的大一統(tǒng)格局中發(fā)展
第五章 儒家民族觀對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及民族關系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儒家民族觀對古代民族政策制定原則的影響
一、“大一統(tǒng)”視野下的臣屬原則
二、“仁愛”思想浸潤下的懷柔原則
三、懷柔原則的集中體現:羈縻政策
第二節(jié) 儒家民族觀對古代民族關系主流的影響
一、儒家民族觀對民族關系政治層面的影響:“大一統(tǒng)”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
二、儒家民族觀對民族關系經濟層面的影響:農業(yè)經濟與畜牧經濟互為補充,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依共存
三、儒家民族觀對民族關系文化層面的影響:強化了中華民族整體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培育了民族精神
結語
一、對儒家民族觀發(fā)展歷程的回顧
二、對儒家民族觀核心價值的再認識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