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云計算與企業(yè)轉型升級
第1章 云計算經濟學 5
1.1 部署方式 6
1.2 成本比較 10
1.3 業(yè)務擴展 11
1.4 小結 12
第2章 初識云計算 13
2.1 云計算發(fā)展過程 14
2.2 云計算的概念 18
2.2.1 基本概念 18
2.2.2 相關概念比較 24
2.3 云計算的特點 27
2.3.1 超大規(guī)模 28
2.3.2 虛擬化 28
2.3.3 彈性伸縮 30
2.3.4 按需服務 31
2.3.5 高可靠性 31
2.3.6 低成本 32
2.4 云計算實踐三部曲 33
2.5 小結 35
第3章 云計算產業(yè)鏈初探 37
3.1 國外傳統(tǒng)IT企業(yè) 39
3.2 國內電信運營商 40
3.3 國內IT企業(yè) 41
3.4 小微企業(yè) 44
3.5 政策制定者 45
3.6 小結 47
第2篇 規(guī)劃篇
第4章 戰(zhàn)略定位 53
4.1 云計算提供者 54
4.1.1 云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 55
4.1.2 云計算應用服務提供商 57
4.1.3 云計算增值服務提供商 58
4.2 云計算消費者 59
4.3 提供者視角――云計算產業(yè)鏈 62
4.3.1 IT產業(yè)鏈的演進 62
4.3.2 云產業(yè)鏈特點 64
4.3.3 提供者的核心競爭力 65
4.4 消費者視角――云計算應用場景 67
4.4.1 企業(yè)規(guī)模 69
4.4.2 業(yè)務定位 72
4.4.3 規(guī)避場景 74
4.4.4 行業(yè)云發(fā)展現狀 76
4.5 服務等級協(xié)議SLA 79
4.6 小結 80
第5章 價值分析 81
5.1 整合資源 83
5.2 改進業(yè)務 85
5.3 提高效益 86
5.3.1 開銷 87
5.3.2 收益 88
5.4 節(jié)能減排 90
5.5 小結 91
第6章 風險評估 93
6.1 關鍵成功因素 94
6.2 責任劃分 96
6.3 業(yè)務遷移 98
6.4 數據安全 99
6.5 成本控制 101
6.6 政策法規(guī) 102
6.7 小結 103
第3篇 實施篇
第7章 云計算類型選擇 111
7.1 企業(yè)云構建 112
7.2 公有云 113
7.3 私有云 115
7.4 混合云 117
7.5 企業(yè)云實施要點 119
第8章 云計算模式選擇 123
8.1 云計算三種模式 124
8.2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125
8.3 平臺即服務(PaaS) 128
8.4 軟件即服務(SaaS) 131
8.5 云安全架構 134
8.6 實施策略 135
8.7 實施要點 137
8.8 小結 139
第9章 硬件技術選擇 141
9.1 資源池 142
9.2 服務器 143
9.3 存儲設備 144
9.4 數據中心 145
9.4.1 布局選址 148
9.4.2 電力系統(tǒng) 149
9.4.3 網絡規(guī)劃 149
9.4.4 環(huán)境控制 149
9.4.5 能耗控制 150
9.4.6 標準化和模塊化 150
第10章 云服務管理平臺 153
10.1 云服務管理平臺能力 154
10.2 云服務管理平臺選擇 155
10.2.1 平臺選擇要素 155
10.2.2 主流管理平臺 157
10.3 CloudStack 158
10.3.1 CloudStack資源管理和分級 161
10.3.2 CloudStack的軟件架構 163
10.3.3 CloudStack系統(tǒng)虛擬機 166
10.3.4 CloudStack網絡 167
10.3.5 CloudStack案例 171
10.4 OpenStack 172
10.4.1 OpenStack計算模塊(Nova) 172
10.4.2 OpenStack網絡管理(Neutron/Quantum) 174
10.4.3 OpenStack認證管理(Keystone) 174
10.4.4 OpenStack對象存儲(Swift) 175
10.4.5 OpenStack塊存儲(Cinder) 176
10.4.6 OpenStack鏡像服務(Glance) 176
10.4.7 OpenStack計量服務(Ceilometer) 177
10.4.8 OpenStack部署服務(Heat) 177
10.4.9 OpenStack架構特點 177
10.4.10 OpenStack與CloudStack比較 179
10.4.11 OpenStack案例 180
10.5 小結 181
第11章 虛擬化 183
11.1 計算虛擬化 184
11.1.1 VMware 185
11.1.2 Xen 188
11.1.3 Hyper-V 190
11.1.4 KVM 191
11.1.5 虛擬化技術的選擇 192
11.1.6 輕量虛擬化Docker 193
11.2 網絡虛擬化和SDN 196
11.2.1 SDN 197
11.2.2 Open Flow 199
11.2.3 大二層 203
11.3 海量數據存儲 208
11.3.1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 209
11.3.2 GoogleFS簡介 213
11.3.3 Ceph簡介 214
11.4 MapReduce數據處理 220
第12章 內容分發(fā)網絡 223
12.1 關鍵技術 224
12.2 工作原理 225
12.3 頁面加速 226
12.4 CDN的云服務 228
第13章 云桌面 231
13.1 云桌面的價值 232
13.2 云桌面應用場景 233
13.3 云桌面的邏輯架構 233
13.4 云桌面的關鍵技術 235
第14章 IaaS關鍵技術 237
14.1 存儲和性能問題 238
14.2 網絡問題 239
14.3 小概率故障 240
14.4 調度問題 240
14.5 自動化部署和標準問題 240
14.5.1 操作系統(tǒng)自動化部署 241
14.5.2 服務自動化部署 242
14.5.3 本地庫 243
14.6 小結 245
第15章 云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247
15.1 云服務提供商的能力考量 248
15.1.1 技術能力 248
15.1.2 運營能力 252
15.2 云服務提供商陣營 253
15.2.1 電信運營陣營 254
15.2.2 IT陣營 256
15.2.3 互聯網陣營 257
15.3 Amazon公司 258
15.4 Google公司 259
15.5 微軟公司 260
15.6 阿里云公司 263
15.7 中國電信 265
15.8 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268
15.9 云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選擇 268
15.10 可信云 269
15.11 小結 271
第4篇 運維篇
第16章 網絡架構 277
16.1 大型應用網絡架構 278
16.2 云數據中心網絡架構 280
第17章 云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 285
17.1 背景 286
17.2 監(jiān)控策略 287
17.3 監(jiān)控體系建立途徑 288
17.4 開源監(jiān)控軟件 289
17.4.1 Nagios 289
17.4.2 Zabbix 290
第18章 系統(tǒng)安全及維護 293
18.1 云安全概述 294
18.1.1 市場分析 295
18.1.2 核心問題 296
18.2 基礎設施安全 298
18.2.1 數據中心安全事件 298
18.2.2 安全挑戰(zhàn) 298
18.2.3 安全技術 300
18.3 數據安全 300
18.3.1 核心機制 301
18.3.2 加密系統(tǒng) 302
18.3.3 加密方法 303
18.4 應用安全 304
18.4.1 數字簽名 304
18.4.2 身份認證 305
18.4.3 PKI 307
18.4.4 沙箱 307
18.5 人為安全措施 308
18.5.1 消費者安全措施 308
18.5.2 提供者安全措施 310
18.6 小結 310
第19章 備份與恢復 313
19.1 數據備份恢復概述 314
19.2 數據備份恢復的目標 315
19.3 數據災備的類型 316
19.4 數據備份恢復策略 316
19.5 數據恢復方法 318
19.6 小結 319
第20章 運維人員 321
20.1 需要具備的能力 322
20.2 任務內容 323
20.2.1 硬件管理和維護 325
20.2.2 軟件管理和維護 325
20.2.3 監(jiān)控資源變化 326
20.2.4 收集性能指標 326
20.2.5 運維預案和預演 327
20.3 小結 327
第5篇 明天的云
第21章 云計算面臨的挑戰(zhàn) 333
21.1 可靠性挑戰(zhàn) 334
21.2 可擴展性挑戰(zhàn) 335
21.3 系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 335
21.4 成本挑戰(zhàn) 336
21.5 小結 337
第22章 云計算的發(fā)展趨勢 339
22.1 移動云計算 340
22.2 大數據 342
22.3 物聯網 344
22.4 小結 346
第23章 云軟件架構 347
23.1 軟件架構模型 348
23.2 系統(tǒng)架構 349
23.3 小結 351
附錄A Cloud Ace:運營商做云 353
附錄B 可信云具體指標評估方法 389
附錄C 運維常見問題舉例 399
參考文獻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