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所著的**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xiàn)代中國影響**的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容而言,此書有兩點發(fā)先人之所未發(fā),而后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qū)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朱異同,朱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chuàng)見。該書將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以此全書分為上下冊。子學時代主要講先秦諸子,經學時代主要是從董仲舒到康有為、譚嗣同的時代。它是**部完整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學的形式,闡釋中國哲學思想之實,使中國傳統(tǒng)哲學成為現(xiàn)代學科。該書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亦成為學術界的定論。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表示該書讓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