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歸途——我的哲學生涯前言()一、“無窮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我的哲學啟蒙老師、父親張石渠先生()二、“蒼天生我,殆為人間鳴不平者耶!”——流浪時期的彷徨()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中學到大學()四、“荷出淤泥而不染”——賀麟先生引領我走上了哲學之路()五、“存在就是被感知”——馮文潛先生指導我初會西方哲學原著()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旁聽吳宓先生“英詩”課,對“萬物一如”的哲學感受()七、“近所謂東西文化之不同,在許多點上,實即中古文化與近古文化之差異”——馮友蘭先生指引我初識中西哲學之差異()八、“以無為本”——湯用彤先生引領我進入了“玄遠之境”()九、“我對分析哲學的興趣是出于一種游戲的愛好”——金岳霖先生讓我愛上了分析哲學()十、“哲學與文學的聯姻”——聞一多先生和他的高足彭蘭女士促成了我人生的重大轉折()十一、“換了人間”——走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二、“三十年華轉眼過,天涯浪跡歲蹉跎”——在政治運動的夾縫中做學問()十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回到自我的思想家園,回到學術研究的正道()十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哲學的新方向()
十五、“萬有相通”的哲學——我的《哲學導論》一書()十六、“朝聞道,夕死可矣”——我的《境界與文化》一書()十七、還“自我”獨立自由的本性——我的《中西文化與自我》一書()第二部分隨想漫談一、孫月才《文革十年日記》序()二、也談文化“走出去”()三、美感的神圣性——2014年11月在北大美學中心“美感的神圣性”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四、儒學的弊端()五、當代美學應升華精神境界之美()六、評黃月的花鳥油畫()七、崇尚科學理性 發(fā)揚民主()八、張世英《哲學導論》(第二版)自評報告()九、世界視野下的原創(chuàng)性()十、怎樣才能改變中國傳統(tǒng)的依賴型自我觀?()十一、美是從個體到無限性母源的回歸()十二、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十三、審美與科學同根同源()十四、中西文化與美學的走向——專訪著名哲學教授張世英先生()十五、中國當代藝術的新天地()十六、審美啟蒙()十七、在詩與哲的屋檐下——訪北大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十八、淵明遺風何處尋()十九、閑談“管閑事”()二十、我的哲學——“萬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