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工程計算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教程(2016版)

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教程(2016版)

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教程(2016版)

定 價:¥69.80

作 者: 陳超祥,胡其登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11544555 出版時間: 2016-08-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SOLIDWORKSSimulation基礎教程(2016版)》是根據(jù)DSSOLIDWORKS公司發(fā)布的《SOLIDWORKS2016:SOLIDWORKSSimulation》編譯而成的,是使用Simulation軟件對SOLIDWORKS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的入門培訓教程。本書提供了基本的有限元求解方法,是機械工程師快速有效地掌握Simulation應用技術的必備資料。本教程有配套練習文件,方便讀者學習和培訓,詳見“本書使用說明”。本套教程在保留了英文原版教程精華和風格的基礎上,按照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進行編譯,配套教學資料齊全,適于企業(yè)工程設計人員和大專院校、職業(yè)技術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師生使用。

作者簡介

  陳超祥先生, 現(xiàn)任DS SOLIDWORKS公司亞太區(qū)技術總監(jiān)陳超祥先生早年畢業(yè)于香港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后獲英國華威克大學制造信息工程碩士及香港理工大學工業(yè)及系統(tǒng)工程博士學位。多年來,陳超祥先生致力于機械設計和CAD技術應用的研究,曾發(fā)表技術文章二十余篇,擁有多個國際專業(yè)組織的專業(yè)資格,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委員。陳超祥先生曾參與歐洲航天局“獵犬2號”火星探險項目,是取樣器4位發(fā)明者之一,擁有美國發(fā)明專利(US Patent 6,837,312)。胡其登先生, 現(xiàn)任DS SOLIDWORKS公司亞太區(qū)技術總監(jiān)畢業(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后獲得“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專業(yè)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一直從事3D CAD/CAM/PDM/PLM技術的研究與實踐、軟件開發(fā)、企業(yè)技術培訓與支持、制造業(yè)企業(yè)信息化的深化應用與推廣等工作,經(jīng)驗豐富,先后發(fā)表技術文章20余篇。在引進并消化吸收新技術的同時,注重理論與企業(yè)實際相結(jié)合。在給數(shù)以百計的企業(yè)進行技術交流、方案推介和顧問咨詢等工作的過程中,對如何將3D技術成功應用到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總結(jié)出了推廣企業(yè)信息化與數(shù)字化的實踐方法,幫助眾多企業(yè)從2D平滑地過渡到了3D,并為企業(yè)推薦和引進了PDM/PLM管理平臺。作為系統(tǒng)實施的專家與顧問,在幫助企業(yè)成功打造為3D數(shù)字化企較早實踐中,豐富了自身理論與實踐的知識體系。胡其登先生作為中國較早使用SOLIDWORKS軟件的工程師,酷愛3D技術,先后為SOLIDWORKS社群培訓培養(yǎng)了數(shù)以百計的工程師。目前負責SOLIDWORKS解決方案 在大中國地區(qū)全渠道的技術培訓、支持、實施、服務及推廣等全面技術工作。

圖書目錄


前言
本書使用說明
緒論有限元簡介1
0.1SOLIDWORKS Simulation概述1
0.2有限元分析概述1
0.3建立數(shù)學模型2
0.4建立有限元模型3
0.5求解有限元模型3
0.6結(jié)果分析3
0.7FEA中的誤差4
0.8有限單元4
0.8.1SOLIDWORKS Simulation中的單元類型4
0.8.2在實體和殼單元中選擇6
0.8.3實體及殼單元中的草稿品質(zhì)與高品質(zhì)6
0.9自由度7
0.10FEA計算7
0.11FEA結(jié)果解釋 7
0.12測量單位8
0.13SOLIDWORKS Simulation的使用限制9
0.14總結(jié)10
第1章分析流程11
1.1模型分析的關鍵步驟11
1.2實例分析:平板11
1.3SOLIDWORKS Simulation的界面12
1.4SOLIDWORKS Simulation選項14
1.5預處理16
1.5.1新建算例16
1.5.2夾具18
1.5.3外部載荷19
1.5.4符號的大小及顏色21
1.5.5預處理總結(jié)21
1.6劃分網(wǎng)格22
1.6.1標準網(wǎng)格22
1.6.2基于曲率的網(wǎng)格23
1.6.3基于混合曲率的網(wǎng)格23
1.6.4網(wǎng)格密度23
1.6.5網(wǎng)格大小23
1.6.6圓中最小單元數(shù)23
1.6.7比率23
1.6.8網(wǎng)格質(zhì)量24
1.7后處理26
1.7.1結(jié)果圖解26
1.7.2編輯圖解26
1.7.3波節(jié)應力與單元應力27
1.7.4顯示向量圖解選項27
1.7.5修改結(jié)果圖解27
1.7.6其他圖解29
1.8多個算例35
1.8.1創(chuàng)建新的算例35
1.8.2復制參數(shù)35
1.8.3檢查收斂與精度37
1.8.4結(jié)果總結(jié)38
1.8.5與解析解比較38
1.9報告39
1.10總結(jié)40
1.11提問40
練習1.1支架41
練習1.2壓縮彈簧剛度47
練習1.3容器把手49
第2章網(wǎng)格控制、應力集中與邊界條件51
2.1網(wǎng)格控制51
2.2實例分析:L形支架51
2.3不帶圓角的支架分析52
2.3.1運行所有算例54
2.3.2局部網(wǎng)格精細化分析54
2.3.3網(wǎng)格控制54
2.3.4結(jié)果比較57
2.3.5應力奇異性57
2.4帶圓角的支架分析58
2.4.1壓縮配置58
2.4.2自動過渡59
2.5實例分析:焊接支架62
2.6理解邊界條件的影響63
2.7總結(jié)64
2.8提問64
練習2.1C形支架64
練習2.2骨形扳手70
第3章帶接觸的裝配體分析74
3.1接觸縫隙分析74
3.2實例分析:虎鉗74
3.3使用全局接觸的虎鉗分析75
3.3.1零部件接觸76
3.3.2觀察裝配體結(jié)果79
3.3.3手柄接觸80
3.3.4所需的力81
3.4使用局部接觸的虎鉗分析81
3.4.1局部接觸81
3.4.2局部接觸類型81
3.4.3無穿透局部接觸條件83
3.4.4接觸應力86
3.5總結(jié)86
3.6提問86
練習雙環(huán)裝配體87
第4章對稱和自平衡裝配體90
4.1冷縮配合零件90
4.2實例分析:冷縮配合90
4.2.1項目描述90
4.2.2對稱90
4.2.3關鍵步驟91
4.2.4特征消隱91
4.2.5剛體模式92
4.2.6冷縮配合接觸條件93
4.2.7在局部坐標系中圖解顯示結(jié)果94
4.2.8定義圓柱坐標系94
4.2.9保存所有圖解97
4.2.10“什么錯”特征98
4.3帶軟彈簧的分析98
4.3.1軟彈簧98
4.3.2慣性卸除98
4.4總結(jié)99
第5章帶接頭的裝配體分析及網(wǎng)格細化100
5.1連接零部件100
5.2接頭100
5.3實例分析:萬向節(jié)101
5.4項目描述102
5.5第一部分:使用草稿品質(zhì)的粗糙網(wǎng)格進行分析102
5.5.1遠程載荷103
5.5.2螺栓的緊密配合106
5.5.3螺栓預載106
5.5.4局部相觸面組109
5.5.5旋轉(zhuǎn)和軸向剛度112
5.6第二部分:使用高品質(zhì)網(wǎng)格分析116
5.6.1在薄壁特征上需要的實體單元數(shù)量117
5.6.2高寬比例圖解117
5.6.3雅可比119
5.7總結(jié)123
練習5.1鏈扣(第一部分)123
練習5.2鏈扣(第二部分)134
練習5.3升降架裝配體136
練習5.4帶有基座的分析(選做)142
練習5.5點焊——實體網(wǎng)格142
練習5.6螺栓接頭147
第6章兼容/不兼容網(wǎng)格151
6.1兼容/不兼容網(wǎng)格劃分:接合接觸151
6.2實例分析:轉(zhuǎn)子151
6.2.1項目描述151
6.2.2兼容網(wǎng)格151
6.2.3不兼容網(wǎng)格154
6.2.4不兼容接合選項155
6.2.5周期性對稱158
6.2.6討論159
6.3總結(jié)160
練習手鉗160
第7章薄件分析170
7.1薄件170
7.2實例分析:帶輪170
7.3第一部分:采用實體單元劃分網(wǎng)格171
7.4第二部分:細化實體網(wǎng)格174
7.5實體與殼單元的比較174
7.6第三部分:殼單元——中面曲面175
7.6.1細殼與粗殼的比較176
7.6.2殼網(wǎng)格顏色177
7.6.3更改網(wǎng)格方向178
7.6.4殼單元對齊178
7.6.5自動重新對齊殼曲面179
7.6.6應用對稱約束181
7.6.7變形結(jié)果184
7.7結(jié)果比較185
7.8實例分析:擱柵吊件185
7.9總結(jié)190
7.10提問191
練習7.1支架191
練習7.2使用外側(cè)/內(nèi)側(cè)表面的殼網(wǎng)格195
練習7.3邊焊縫接頭198
練習7.4容器把手焊縫203
第8章混合網(wǎng)格——殼體和實體205
8.1混合網(wǎng)格205
8.1.1接合殼體和實體網(wǎng)格206
8.1.2混合網(wǎng)格支持的分析類型206
8.2實例分析:壓力容器206
8.2.1項目描述206
8.2.2分析裝配體206
8.2.3模型準備207
8.2.4材料209
8.2.5體積模量和切變模量211
8.2.6連接有間隙實體211
8.2.7失敗診斷214
8.2.8小特征網(wǎng)格劃分214
8.3總結(jié)218
8.4提問218
練習混合網(wǎng)格分析218
第9章殼單元——傳送架分析224
9.1項目描述224
9.1.1單元選擇224
9.1.2梁單元224
9.1.3連接及斷開的接點226
9.1.4橫梁接點位置227
9.1.5橫梁接點類型227
9.1.6渲染橫梁輪廓229
9.1.7橫截面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230
9.1.8彎矩和剪力圖表232
9.2總結(jié)235
9.3提問235
第10章混合網(wǎng)格——實體、梁和殼
單元23610.1混合劃分網(wǎng)格236
10.2實例分析:顆粒分離器236
10.2.1項目描述236
10.2.2關鍵步驟236
10.3總結(jié)245
練習10.1柜子245
練習10.2框架結(jié)構(gòu)剛度251
第11章設計情形253
11.1設計算例253
11.2實例分析:懸架設計253
11.2.1項目描述253
11.2.2關鍵步驟253
11.3第一部分:多載荷情形254
11.3.1多個設計算例255
11.3.2設計情形結(jié)果258
11.4第二部分:幾何修改261
11.5總結(jié)265
練習矩形平臺265
第12章熱應力分析270
12.1熱應力分析簡述270
12.2實例分析:雙層金屬帶270
12.2.1項目描述270
12.2.2材料屬性271
12.2.3輸入溫度275
12.2.4平均應力276
12.2.5提問281
12.3在局部坐標系中檢查結(jié)果(選做)281
12.4保存變形后的模型282
12.5總結(jié)282
第13章自適應網(wǎng)格283
13.1自適應網(wǎng)格概述283
13.2實例分析:懸臂支架283
13.2.1項目描述283
13.2.2幾何體準備284
13.3h自適應算例286
13.3.1h自適應選項287
13.3.2h自適應圖解289
13.3.3收斂圖表289
13.3.4回顧h自適應求解289
13.3.5應變能誤差并非應力誤差291
13.4p自適應算例291
13.4.1p自適應求解方法291
13.4.2h單元與p單元的概念292
13.4.3方法比較294
13.5h單元與p單元總結(jié)294
13.6總結(jié)295
第14章大位移分析296
14.1小位移與大位移分析的比較296
14.2實例分析:夾鉗296
14.3第一部分:小位移線性分析297
14.3.1結(jié)果討論298
14.3.2小位移及大位移分析中的
接觸結(jié)果298
14.4第二部分:大位移非線性分析299
14.4.1永久變形300
14.4.2SOLIDWORKS Simulation Premium300
14.5總結(jié)300
14.6提問301
附錄302
附錄A網(wǎng)格劃分與解算器302
附錄B用戶幫助31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