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表現研究條件和目的
第1章 研究的內容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的構架
第2章 研究的支撐設備
2.1 DC影像的獲取
2.2 計算機硬件及軟件
第3章 研究的價值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意義
第4章 研究的運用
4.1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
4.2 在其他設計領域中的運用
第2篇 圖形創(chuàng)意表現的思維
第5章 圖形創(chuàng)意設計的思維定義
5.1 設計思維
5.2 創(chuàng)造性思維
5.3 設計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
第6章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特點與形式
6.1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點
6.2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方式
第7章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活動過程
7.1 準備階段
7.2 醞釀階段
7.3 明朗階段
7.4 驗證階段
第8章 設計師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8.1 豐富的生活積累
8.2 強烈的求知欲
8.3 獨立思考的能力
8.4 大膽的挑戰(zhàn)精神
8.5 豐富的想象力
8.6 廣闊的思路
第3篇 DC影像的處理方法
第9章 DC影像的調整與素材的獲取
9.1 照片的調整
9.2 照片摳圖的技巧
第10章 DC影像的處理方法
10.1 照片制作線性影像的方法
10.2 照片制作線面結合影像的方法
10.3 照片制作塊面影像的方法
第11章 DC影像的效果制作
11.1 影像的水墨效果制作
11.2 影像的西洋繪畫效果制作
11.3 影像的雕塑效果制作
11.4 影像的其他效果制作
第12章 DC影像的底紋制作方法
12.1 異形圖形填充底紋效果的制作方法
12.2 布紋效果的制作方法
第4篇 圖形元素與構形方法及要求
第13章 視覺元素及基本屬性與特點
13.1 視覺元素的基本定義
13.2 視覺元素的基本屬性與特點
第14章 基本形產生方法
14.1 基本形的基本定義
14.2 基本形產生的方法
第15章 圖形與底的認識
第16章 圖形的表現手法
16.1 寫實手法
16.2 夸張手法
16.3 借代手法
16.4 替換手法
16.5 模擬手法
16.6 形變手法
16.7 質變手法
16.8 比喻手法
16.9 幽默手法
16.1 0象征手法
第17章 圖形創(chuàng)意的基本要求
17.1 信息性要求
17.2 清晰簡潔的要求
17.3 直觀易懂的要求
17.4 獨創(chuàng)性要求
17.5 多元化的要求
17.6 文化底蘊要求
第18章 圖形設計的形式美法則
18.1 統(tǒng)一與變化
18.2 對稱與均衡
18.3 節(jié)奏與韻律
18.4 對比與調和
18.5 比例與尺度
第5篇 DC影像的形態(tài)構成圖形創(chuàng)意表現
第19章 圖形的結構
19.1 “骨格”的特性
19.2 “規(guī)律性骨格”的構建方法
19.3 “自由”的骨格
第20章 圖形的組合形式
20.1 “重復”的構形方法
20.2 “近似”的構形方法
20.3 “漸變”的構形方法
20.4 “放射”的構形方法
20.5 “密集”的構形方法
第21章 圖形的表現處理
21.1 DC影像的分割構形方法
21.2 “特異”的構形方法
21.3 圖形的色彩表現
第6篇 DC影像的圖形設計創(chuàng)意表現方法
第22章 圖形設計的構形方法
22.1 拼合類型
22.2 多意類型
22.3 超現實類型
第23章 圖形設計創(chuàng)意的基本要求
23.1 設問
23.2 構思
23.3 構形
23.4 審視
23.5 積累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