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英漢詞匯之間的異同展開對比,并探索其對翻譯的啟示。一改理論書籍嚴肅說教的方式,娓娓道來,妙趣橫生;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分別從微觀(詞匯的語用層面)、中觀(詞匯的結構層面)、宏觀(詞匯的整體層面)三個維度對英漢詞匯進行對比。每一篇含七章內(nèi)容,共二十一章;每章均以引人入勝的妙語、笑話、謎語、對聯(lián)等引入對比的話題,以對翻譯的啟示結束。其間引用的例詞、例句既富有時代氣息,又不乏經(jīng)典之作。取材廣泛,從店鋪招牌、商品廣告、趣聞笑談、腦筋急轉(zhuǎn)彎、網(wǎng)絡流行語,到更為嚴肅的《詩經(jīng)》《論語》、唐詩宋詞、總統(tǒng)演講等,氣勢恢宏,橫貫中西,極具趣味性、時代感和人文氣息?!咀髡吆喗椤繉O俊芳(1970—),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漢語國際教育學科主任。2007—2009年赴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期間在斯坦福大學接受過語言教學培訓。2006年、2009年和2010年三次在學校教學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多次被學校評為“文明教師”“我最喜愛的老師”;2009年獲河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3年獲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同時被授予“教學標兵”稱號。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名段名句薈萃.先秦卷》(英漢雙語)、《中醫(yī)典故》(譯作)。論文有:《從〈1942〉看中西方對個體生命意義的闡釋》《圣經(jīng)〈詩篇〉的文學手法及其審美賞析》《中醫(yī)語言的文化特點及翻譯對策》《文化視域下中英養(yǎng)生諺語對比及其對翻譯的啟示》及MedicalImplicationintheBibleandItsReverencetoModernMedicine等?!灸夸洝壳把寓裆掀h詞匯的微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說三道四:英漢數(shù)量詞Words for Quantities一、英漢數(shù)詞的用法對比二、英漢量詞的用法對比三、英漢數(shù)量詞的文化含義對比四、英漢數(shù)量詞的對應五、網(wǎng)絡上的“數(shù)字語言”六、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尚能飯否:英漢委婉語 Euphemism一、英漢相似的委婉語領域二、英漢相同的委婉語表達手法三、英漢委婉語表達方式的差異四、融合的趨勢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推心置腹:英漢人體詞Words for the Body一、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契合二、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差異三、英漢人體詞用法的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綠肥紅瘦:英漢色彩詞Words for Colors一、英漢顏色詞結構和用法比較二、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相似性 三、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差異性四、英漢色彩詞的交融和互動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藏龍臥虎:英漢動物詞Words for Animals一、英漢動物詞意義對比二、相同動物的不同喻義三、不同喻體的相同喻義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夙興夜寐:英漢時間詞Words for Time一、英漢時間詞的概念和用法二、英漢時間詞的含義對比三、英漢時間詞的隱喻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左右逢源:英漢方位詞Words for Location一、英漢方位詞用法對比二、英漢方位詞語義對比三、英漢方位詞的隱喻含義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中篇英漢詞匯的中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生于毫末:英漢語言單位The Basic Elements of Lexicology一、英語的形態(tài)結構二、漢語的形態(tài)結構 三、英漢詞的概念對比四、英漢語素層面的對比五、英漢語言要素之間關系的對比六、漢語的彈性和英語的剛性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言之有理:英漢詞匯理據(jù)Lexical Motivation一、“任意說”和“理據(jù)說”二、擬聲理據(jù)(Onomatopoeic Motivation)三、形態(tài)理據(jù)(Morphological Motivation)四、語義理據(jù)(Semantic Motivation)五、詞源理據(jù)(Etymological Motivation)六、邏輯理據(jù)(Logical Motivation)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集腋成裘:英漢構詞方法Word Building Methods一、英漢構詞法比較二、新詞的產(chǎn)生三、新詞產(chǎn)生的構詞法機制四、英漢網(wǎng)絡詞語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如琢如磨:英漢詞語意義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s一、詞義的分類(Types of Meaning)二、詞義的變化(Changing of Meaning)三、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珠聯(lián)璧合:英漢詞匯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一、搭配能力和詞匯量二、搭配能力和義項三、搭配能力和外延性四、搭配和習慣五、搭配能力和感情色彩六、搭配能力和語法結構七、“奇葩”搭配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破釜沉舟:英漢常用習語Idiomatic Expressions一、英漢習語的來源二、英漢習語的特征三、英漢習語的分類與結構四、英漢習語的文體色彩五、英漢習語的對應六、英漢習語的差異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縱橫交錯:英漢詞匯對應Equival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一、基本對應關系二、一對多的關系三、部分對應關系四、對應詞語空缺五、形與意的對應六、很難對應的文字形式七、接觸與互動八、對翻譯的啟示下篇英漢詞匯的宏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鳥盡弓藏:被動與主動Active vs. Passive一、英語的被動傾向二、漢語的主動傾向三、英漢被動句的區(qū)別四、英漢的互動與融合五、對翻譯的啟示六、雙語欣賞第二章動而若靜:靜態(tài)與動態(tài)Static vs. Dynamic一、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動詞二、英語的形容詞/副詞vs漢語的動詞(短語)三、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動詞四、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五、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六、融合與互動七、對翻譯的啟示 第三章 言之有文:修辭與美感Rhetoric andAesthetics一、英漢詞匯的修辭美二、英漢詞匯的對稱美三、英漢詞匯的簡潔美四、英漢詞匯的音樂美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 釜底抽薪:抽象與具體Abstract vs. Concrete一、漢語的表象性和比附思維二、英語的抽象性和虛化表達三、英漢語言的趨同與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條分縷析:分析與綜合Synthetic vs. Analytic一、分析型與綜合型二、英漢單純詞詞化對比三、英漢派生動詞詞化對比四、英漢派生名詞詞化對比五、英漢其他派生詞詞化對比六、英漢轉(zhuǎn)類詞詞化對比七、英漢復合詞詞化對比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層巒疊嶂:替換與重復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一、漢語詞匯的重復二、英語詞匯的重復與替換三、英漢差異的原因四、對翻譯的啟示參考文獻后記
作者簡介
孫俊芳(1970—),河南中醫(yī)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漢語國際教育學科主任。2007—2009年赴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期間在斯坦福大學接受過語言教學培訓。2006年、2009年和2010年三次在學校教學大獎賽中獲得一等獎,多次被學校評為“文明教師”“我最喜愛的老師”;2009年獲河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3年獲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同時被授予“教學標兵”稱號。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名段名句薈萃.先秦卷》(英漢雙語)、《中醫(yī)典故》(譯作)。論文有:《從〈1942〉看中西方對個體生命意義的闡釋》《圣經(jīng)〈詩篇〉的文學手法及其審美賞析》《中醫(yī)語言的文化特點及翻譯對策》《文化視域下中英養(yǎng)生諺語對比及其對翻譯的啟示》及MedicalImplicationintheBibleandItsReverencetoModernMedicine等?!灸夸洝壳把寓裆掀h詞匯的微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說三道四:英漢數(shù)量詞Words for Quantities一、英漢數(shù)詞的用法對比二、英漢量詞的用法對比三、英漢數(shù)量詞的文化含義對比四、英漢數(shù)量詞的對應五、網(wǎng)絡上的“數(shù)字語言”六、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尚能飯否:英漢委婉語 Euphemism一、英漢相似的委婉語領域二、英漢相同的委婉語表達手法三、英漢委婉語表達方式的差異四、融合的趨勢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推心置腹:英漢人體詞Words for the Body一、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契合二、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差異三、英漢人體詞用法的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綠肥紅瘦:英漢色彩詞Words for Colors一、英漢顏色詞結構和用法比較二、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相似性 三、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差異性四、英漢色彩詞的交融和互動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藏龍臥虎:英漢動物詞Words for Animals一、英漢動物詞意義對比二、相同動物的不同喻義三、不同喻體的相同喻義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夙興夜寐:英漢時間詞Words for Time一、英漢時間詞的概念和用法二、英漢時間詞的含義對比三、英漢時間詞的隱喻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左右逢源:英漢方位詞Words for Location一、英漢方位詞用法對比二、英漢方位詞語義對比三、英漢方位詞的隱喻含義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中篇英漢詞匯的中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生于毫末:英漢語言單位The Basic Elements of Lexicology一、英語的形態(tài)結構二、漢語的形態(tài)結構 三、英漢詞的概念對比四、英漢語素層面的對比五、英漢語言要素之間關系的對比六、漢語的彈性和英語的剛性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言之有理:英漢詞匯理據(jù)Lexical Motivation一、“任意說”和“理據(jù)說”二、擬聲理據(jù)(Onomatopoeic Motivation)三、形態(tài)理據(jù)(Morphological Motivation)四、語義理據(jù)(Semantic Motivation)五、詞源理據(jù)(Etymological Motivation)六、邏輯理據(jù)(Logical Motivation)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集腋成裘:英漢構詞方法Word Building Methods一、英漢構詞法比較二、新詞的產(chǎn)生三、新詞產(chǎn)生的構詞法機制四、英漢網(wǎng)絡詞語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如琢如磨:英漢詞語意義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s一、詞義的分類(Types of Meaning)二、詞義的變化(Changing of Meaning)三、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珠聯(lián)璧合:英漢詞匯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一、搭配能力和詞匯量二、搭配能力和義項三、搭配能力和外延性四、搭配和習慣五、搭配能力和感情色彩六、搭配能力和語法結構七、“奇葩”搭配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破釜沉舟:英漢常用習語Idiomatic Expressions一、英漢習語的來源二、英漢習語的特征三、英漢習語的分類與結構四、英漢習語的文體色彩五、英漢習語的對應六、英漢習語的差異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縱橫交錯:英漢詞匯對應Equival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一、基本對應關系二、一對多的關系三、部分對應關系四、對應詞語空缺五、形與意的對應六、很難對應的文字形式七、接觸與互動八、對翻譯的啟示下篇英漢詞匯的宏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鳥盡弓藏:被動與主動Active vs. Passive一、英語的被動傾向二、漢語的主動傾向三、英漢被動句的區(qū)別四、英漢的互動與融合五、對翻譯的啟示六、雙語欣賞第二章動而若靜:靜態(tài)與動態(tài)Static vs. Dynamic一、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動詞二、英語的形容詞/副詞vs漢語的動詞(短語)三、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動詞四、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五、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六、融合與互動七、對翻譯的啟示 第三章 言之有文:修辭與美感Rhetoric andAesthetics一、英漢詞匯的修辭美二、英漢詞匯的對稱美三、英漢詞匯的簡潔美四、英漢詞匯的音樂美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 釜底抽薪:抽象與具體Abstract vs. Concrete一、漢語的表象性和比附思維二、英語的抽象性和虛化表達三、英漢語言的趨同與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條分縷析:分析與綜合Synthetic vs. Analytic一、分析型與綜合型二、英漢單純詞詞化對比三、英漢派生動詞詞化對比四、英漢派生名詞詞化對比五、英漢其他派生詞詞化對比六、英漢轉(zhuǎn)類詞詞化對比七、英漢復合詞詞化對比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層巒疊嶂:替換與重復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一、漢語詞匯的重復二、英語詞匯的重復與替換三、英漢差異的原因四、對翻譯的啟示參考文獻后記
圖書目錄
前言Ⅰ上篇英漢詞匯的微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說三道四:英漢數(shù)量詞Words for Quantities一、英漢數(shù)詞的用法對比二、英漢量詞的用法對比三、英漢數(shù)量詞的文化含義對比四、英漢數(shù)量詞的對應五、網(wǎng)絡上的“數(shù)字語言”六、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尚能飯否:英漢委婉語 Euphemism一、英漢相似的委婉語領域二、英漢相同的委婉語表達手法三、英漢委婉語表達方式的差異四、融合的趨勢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推心置腹:英漢人體詞Words for the Body一、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契合二、英漢人體詞用法的差異三、英漢人體詞用法的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綠肥紅瘦:英漢色彩詞Words for Colors一、英漢顏色詞結構和用法比較二、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相似性 三、英漢色彩詞內(nèi)涵意義的差異性四、英漢色彩詞的交融和互動五、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藏龍臥虎:英漢動物詞Words for Animals一、英漢動物詞意義對比二、相同動物的不同喻義三、不同喻體的相同喻義四、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夙興夜寐:英漢時間詞Words for Time一、英漢時間詞的概念和用法二、英漢時間詞的含義對比三、英漢時間詞的隱喻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左右逢源:英漢方位詞Words for Location一、英漢方位詞用法對比二、英漢方位詞語義對比三、英漢方位詞的隱喻含義對比四、對翻譯的啟示中篇英漢詞匯的中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生于毫末:英漢語言單位The Basic Elements of Lexicology一、英語的形態(tài)結構二、漢語的形態(tài)結構 三、英漢詞的概念對比四、英漢語素層面的對比五、英漢語言要素之間關系的對比六、漢語的彈性和英語的剛性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二章言之有理:英漢詞匯理據(jù)Lexical Motivation一、“任意說”和“理據(jù)說”二、擬聲理據(jù)(Onomatopoeic Motivation)三、形態(tài)理據(jù)(Morphological Motivation)四、語義理據(jù)(Semantic Motivation)五、詞源理據(jù)(Etymological Motivation)六、邏輯理據(jù)(Logical Motivation)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三章集腋成裘:英漢構詞方法Word Building Methods一、英漢構詞法比較二、新詞的產(chǎn)生三、新詞產(chǎn)生的構詞法機制四、英漢網(wǎng)絡詞語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如琢如磨:英漢詞語意義The Comparison of Semantics一、詞義的分類(Types of Meaning)二、詞義的變化(Changing of Meaning)三、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珠聯(lián)璧合:英漢詞匯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一、搭配能力和詞匯量二、搭配能力和義項三、搭配能力和外延性四、搭配和習慣五、搭配能力和感情色彩六、搭配能力和語法結構七、“奇葩”搭配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破釜沉舟:英漢常用習語Idiomatic Expressions一、英漢習語的來源二、英漢習語的特征三、英漢習語的分類與結構四、英漢習語的文體色彩五、英漢習語的對應六、英漢習語的差異七、對翻譯的啟示第七章縱橫交錯:英漢詞匯對應Equival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一、基本對應關系二、一對多的關系三、部分對應關系四、對應詞語空缺五、形與意的對應六、很難對應的文字形式七、接觸與互動八、對翻譯的啟示下篇英漢詞匯的宏觀對比與翻譯第一章鳥盡弓藏:被動與主動Active vs. Passive一、英語的被動傾向二、漢語的主動傾向三、英漢被動句的區(qū)別四、英漢的互動與融合五、對翻譯的啟示六、雙語欣賞第二章動而若靜:靜態(tài)與動態(tài)Static vs. Dynamic一、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動詞二、英語的形容詞/副詞vs漢語的動詞(短語)三、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動詞四、英語的介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五、英語的名詞vs漢語的形容詞/副詞六、融合與互動七、對翻譯的啟示 第三章 言之有文:修辭與美感Rhetoric and Aesthetics一、英漢詞匯的修辭美二、英漢詞匯的對稱美三、英漢詞匯的簡潔美四、英漢詞匯的音樂美五、對翻譯的啟示第四章 釜底抽薪:抽象與具體Abstract vs. Concrete一、漢語的表象性和比附思維二、英語的抽象性和虛化表達三、英漢語言的趨同與融合四、對翻譯的啟示第五章條分縷析:分析與綜合Synthetic vs. Analytic一、分析型與綜合型二、英漢單純詞詞化對比三、英漢派生動詞詞化對比四、英漢派生名詞詞化對比五、英漢其他派生詞詞化對比六、英漢轉(zhuǎn)類詞詞化對比七、英漢復合詞詞化對比八、對翻譯的啟示第六章層巒疊嶂:替換與重復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一、漢語詞匯的重復二、英語詞匯的重復與替換三、英漢差異的原因四、對翻譯的啟示參考文獻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