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人們普遍重視家庭的地位與功用,因為它不僅是孕育生命和培養(yǎng)德性的起點,而且是國家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所在?!抖Y記·大學》說,“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國是家的擴大,自然家齊才能臻至國泰民安。同時,也惟其如此,人們普遍重視家庭教育,孜孜于傳承與光大自家的傳統(tǒng)與經驗,終至形成各具特色的家教風格,即承載家族榮譽和令人欽羨的家風。歷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傳承不衰,就反映了這一點。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家風之優(yōu)劣盛衰,成為關乎個人與家族榮辱的一種社會評價:子弟有高的素質,彬彬有禮,成才有為,人多贊曰“有家教”;反之,則斥之曰“少教”。此種現(xiàn)象,迄今猶然。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源遠流長:肇始于先秦,經秦漢、魏晉南北朝之發(fā)展,到宋明時期達到鼎盛。與此相應,以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為代表的門庭訓規(guī)類著述,也隨之大量出現(xiàn)。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顯然具有以下兩大特點:重視家庭及家庭教育既為普遍的價值取向,傳統(tǒng)家風文化盛行,其涵蓋、浸潤整個社會,理有固然,既存在于貴族階層,也存在于庶民階層。其間風格異趨,自成特色,雖有精粗之別,卻無貴賤之分。此其一。傳統(tǒng)家風文化核心價值的范疇,一般都集注于:親情與仁愛,禮儀與敬恕,宗祖與傳承,躬行與身教,齊家與治國五個方面。而其取向,也都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脈相通。例如,*負盛名的《顏氏家訓》寫道:“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歸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諸經論,不復于此,少能贊述;但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爾。”這里所謂“家世歸心,勿輕慢也”,是在提醒子弟:本家訓的基本精神乃依托于整個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儒家典籍。對此當懷敬畏之心,不容輕慢。在談到愛惜生命與舍生取義之關系時,又是這樣說:“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痹谒磥?,膚發(fā)受之父母,子弟固當愛惜生命。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在危難之際,不必承擔舍家為國、舍生取義、義不容辭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