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知識讀物韓國儒學史:韓國儒學的特殊性

韓國儒學史:韓國儒學的特殊性

韓國儒學史:韓國儒學的特殊性

定 價:¥108.00

作 者: (韓)尹絲淳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東方哲學 哲學?宗教

ISBN: 9787010169071 出版時間: 2017-04-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9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韓國儒學*專家尹絲淳教授*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當今韓國學界評價*高的儒學史著作。作者從韓國儒學的淵源開始,按照時代發(fā)展對韓國儒學進行了分階段、有重點的剖析,并對每一階段思想發(fā)展的特征進行了深有力度的把握。與其他儒學史著作相比,本書的特點在于作者力圖從儒學的普遍性中來闡明韓國儒學的特殊性,從韓國文化整體發(fā)展的脈絡即“韓國文化史”的角度出發(fā),以“特定時期的代表思想”或“時代理念”為基準將韓國儒學發(fā)展史劃分為九個階段:(1)從本土固有巫俗思想來探究儒學(前2—10世紀初期);(2)受佛教牽制的儒學之功能(10—14世紀);(3)性理學形成期至成熟期的政治與倫理思想(14—16世紀);(4)禮學時代的兩種實學思維(17—18世紀初期);(5)陽明學與西學的挑戰(zhàn)及吸收(17世紀末—18世紀中期);(6)性理學思維的崩潰,后期實學的集大成(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7)斥邪衛(wèi)正思想的主理論傾向(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8)追求獨立的改新儒學的構想(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期);(9)儒學的現(xiàn)代性研究(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

作者簡介

暫缺《韓國儒學史:韓國儒學的特殊性》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從本土固有巫俗思想來探究儒學(前2世紀-10世紀初期) 第一節(jié) 研究線索 第二節(jié) 儒學的傳人與吸收 第三節(jié) 固有思想:儒學吸收的基礎 第四節(jié) 儒學的正式傳人與吸收 第五節(jié) 與佛教共存的儒學的功能 第二章 受佛教牽制的儒學之功能(10世紀-14世紀) 第一節(jié) 佛教優(yōu)位制度下儒學的功能 第二節(jié) 兩班社會的出發(fā)與史學、詞章學的興盛 第三節(jié) 與北宋學者的交流以及性理學傾向 第四節(jié) 武人政權的成立與儒學界的動向 第五節(jié) 高麗時期早期性理學的傳人與興起 第六節(jié) 朱熹性理學的傳人與應用 第七節(jié) 儒佛交替期的性理學傾向:以李穡思想為中心 第三章 性理學形成期至鼎盛期的政治倫理思想(14世紀-19世紀) 第一節(jié) 佛教排斥與程朱學的統(tǒng)治理念化 第二節(jié) 性理學勸善懲惡的倫理觀 第三節(jié) 性理學研究的向導和經(jīng)學的創(chuàng)始:權近的業(yè)績 第四節(jié) 性理學的治世與義理精神 第五節(jié) 主理與主氣的性理學 第六節(jié) 性理學成熟期的代表思想:退溪李混的性理學 第七節(jié) 四端七情論及其含義 第八節(jié) 性理學的實學觀及士林政治觀:栗谷、李珥的改革論 第四章 禮學時代的兩種實學思維(17世紀-18世紀初期) 第一節(jié) 理氣統(tǒng)合論的提出:張顯光的理氣經(jīng)緯說等 第二節(jié) 禮學的徹底化及黨爭性的禮訟 第三節(jié) 社會改革論的興起:朝鮮后期柳馨遠實學性的改革思想 第四節(jié) 脫性理學經(jīng)學思想的兩大先驅:尹端和樸世堂脫程朱性的經(jīng)學思想 第五節(jié) 心性修養(yǎng)式的實學:尹拯的實心實學 第五章 陽明學與西學的挑戰(zhàn)及吸收(17世紀末-18世紀中期) 第一節(jié) 陸王學界心學的獨特解釋:霞谷鄭齊斗的陽明學思想 第二節(jié) 人物性同異論爭:巍巖李柬與南塘韓元震的學說 第三節(jié) 西學傳人期思想的變化與致用性的實學觀:星湖李瀷博識的學問世界 第四節(jié) 性理說唯氣論的傾向及其發(fā)展:鹿門任圣周生成論式的氣哲學 第六章 性理學思想的崩潰及后期實學的發(fā)展(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第一節(jié) 北學先驅、嶄新變化的思想體系:洪大容的脫性理學實學思想 第二節(jié) 對兩班社會的批判及厚生實學的傾向:樸趾源和樸齊家的脫性理學思想 第三節(jié) 性理學界對西學和天主教的應對 第四節(jié) 脫性理學實學之集大成:丁若鏞儒學的多角度改革思想 第五節(jié) 實學思潮的末篇之氣哲學:崔漢綺的氣學和實學思想 第七章 斥邪衛(wèi)正指向的主理論傾向(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 第一節(jié) 擁護儒學理念與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斥邪衛(wèi)正運動,高舉抵御外來侵略精神 第二節(jié) 主理心德說包含的義理性義務觀:以李恒老的明德說為中心 第三節(jié) 理-元宇宙觀的深化及其含義:奇正鎮(zhèn)之東亞唯一的唯理論宇宙觀 第四節(jié) 性理學心即理說的提出:李震相的主理論之心即理思想 第五節(jié) 抗日義兵的斗爭形式:領導義兵的義人儒學者 第六節(jié) 義兵精神中蘊含的民族意識:義兵首領奇參衍的護民精神 第八章 向往獨立的改新儒學構想(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期) 第一節(jié) 儒學宗教化思潮的興起:大同教、孔教等的創(chuàng)立 第二節(jié) 陽明學傾向的儒教改革說:樸殷植的儒教求新論 第三節(jié) 最早的朝鮮儒教史書著作:張志淵的《朝鮮儒教淵源》 第四節(jié) 無政府主義旗幟下的儒學觀:申采浩的民族主義儒學思想 第五節(jié) 從朝鮮之魂視角看實學和陽明學:鄭寅普的朝鮮儒學觀 第九章 儒學的現(xiàn)代可用性探索(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期) 第一節(jié) 體系性、通史性韓國儒學史著作的嚆矢:1945年光復前后儒學界的動向 第二節(jié) 推進近代化初期韓國儒學界的復活:光復后第一代現(xiàn)代儒學者的研究成就 第三節(jié) 重新認識韓國儒學帶來的啟迪:第一代現(xiàn)代儒學者后輩的研究成果 第四節(jié) 第二代現(xiàn)代儒學者對現(xiàn)代韓國儒學的發(fā)展:面向未來意識下進行的研究 第五節(jié) 對韓國儒學主要特性的總結整理 附錄 對儒學倫理思想進行現(xiàn)代化轉變的構想 一、儒學的現(xiàn)代化、新實學化 二、對基本修養(yǎng)方法的重新考察 三、建立主體性個人倫理觀的努力 四、客觀社會倫理觀的新構想 五、儒學倫理思想的展望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