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村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深入開展進村入戶的調查研究,是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領。我國農村地域廣大,各地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風俗、發(fā)展水平等都各不相同,當今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又正處于快速轉型之中,而從事農業(yè)農村政策的研究人員,卻大多生活在城里。因此,要真正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政策措施,唯有持續(xù)地開展對各地農村的深入調研?;叵肫疝r村改革之初,當“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剛現(xiàn)出“小荷才露尖尖角”之際,全社會就迅速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農村調查熱潮,從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同志,到各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再到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的科教人員,幾乎都在從事和談論著農村調研。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廣泛和深入的調查研究為基礎,才加快形成了全社會對農民迫切要求改革人民公社體制這一強烈愿望的理解,才加快形成了黨中央推動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方針政策,才使農村成為了整個中國改革的發(fā)軔之地?!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毛澤東同志的這一論斷幾乎盡人皆知,但踐行起來其實并不容易。我早年讀了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也曾下過決心要到一個村里去蹲上幾個月,好好剖析一下一個村莊內部的經濟社會關系。但三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心愿卻始終未能實現(xiàn),想起便覺汗顏。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乃至整個國家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社會分工分業(yè)的不斷細化,導致政府的工作頭緒不斷增多;交通、通信條件的持續(xù)改善,也使得了解基層情況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但這卻也使得我們對農村的調研在方式上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從我自身的情況來看,現(xiàn)在到農村去調研,即便是到了村里,也是以聽匯報、看材料、召開座談會為主,然后再到若干農戶家里走馬觀花式地看一看,而那種在村里住上一兩夜的情況是很久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