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概述
一、甘草的用途
(一)藥用價值
(二)食品、化妝品應用
二、資源分布與藥材生產
(一)甘草的起源
(二)資源分布
(三)藥材生產
三、生產經營模式
(一)家庭農場
(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
(三)中藥材合作社
(四)中藥材種植聯(lián)盟
四、市場前景及栽培效益
(一)市場前景
(二)種植效益
第二章 植物學形態(tài)與生物學特性
一、植物學形態(tài)特征
(一)植株形態(tài)特征
(二)種子形態(tài)特征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fā)育特性
(二)適宜環(huán)境條件
第三章 栽培模式
一、仿野生栽培
二、圍欄管護
三、立體套種
四、低產田種植
(一)選地和整地
(二)繁殖方法
(三)田間管理
第四章 栽培技術
一、種源的選擇
(一)栽培種的選擇與鑒別
(二)品種介紹
二、選地與整地
(一)選地
(二)整地
三、種子處理
(一)種子貯藏與質量
(二)種子處理
四、繁殖方法
(一)種子繁殖
(二)根莖繁殖
六、田間管理
(一)苗田管理
(二)根莖繁殖田管理
(三)生產田管理
(四)施肥技術
第五章 病蟲害防治
一、甘草病害
(一)褐斑病
(二)白粉病
(三)銹病
(四)輪紋病
(五)灰霉病
(六)黑斑病
(七)葉斑病
(八)根腐病
(九)立枯病
二、甘草蟲害
(一)小綠葉蟬
(二)榆葉蟬
(三)棉葉蟬
(四)大青葉蟬
(五)醋蟬
(六)苜蓿盲蝽
(七)牧草盲蝽
(八)短毛草象
(九)金綠球胸象
(十)西伯利亞綠象
(十一)峰喙象
(十二)鈍夜蛾
(十三)黃古毒蛾
(十四)槐蚜
(十五)桃蚜
(十六)麥根蝽
(十七)透翅蛾
(十八)甘草豆象
(十九)甘草害蟲的主要天敵
第六章 采收與初加工
一、采收
(一)采收時間
(二)采收方法
(三)采收注意事項
二、初加工
(一)加工方法
(二)加工中存在的問題
(三)藥材質量標準
(四)藥材商品規(guī)格
(五)包裝、貯藏和運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