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城市開啟了一個天翻地覆的城市建設新時代,就在這場快速發(fā)展的現代化城市矩陣中,一些歷史性的失誤悄然誕生。狹隘的增量式單維發(fā)展思路、功能至上的觀念、拘于器物層面的思考、缺少文化內涵的符號式設計,大量“現代”符號的克隆,將城市建設與傳統社會的存續(xù)狀態(tài)斷然割裂。城市空間無序發(fā)展,藝術生態(tài)面臨嚴重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本選題為了改變“為功能而功能”的單向思維模式,轉向人類藝術主導下多學科交叉的“聯系思維”,提出了藝術是城市建設的根本屬性這一富有洞見的論題。 作者認為,城市的靈魂是人類,長期以來人類與城市之間持續(xù)交互作用,產生了基于文化、經濟等因子的延續(xù)的關聯狀態(tài),城市設計藝術即是這一關聯狀態(tài)的表象與載體,它深刻而形象地反映著人類與城市和諧演進的歷程。故此,藝術才是城市設計中的核心屬性,藝術應該在城市的策劃和每一件具體設計行為中作為精神原則,以此賦予一座城市物化層面的本質特征。 在闡明這一“藝術核心論”的觀點之后,本書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是哲學思考,解讀“城市藝術”,闡釋藝術作為人類根源現象之一的觀念,對中國儒家美學視角和西方現代美學的一些學說進行分析、比較、碰撞,使人對城市藝術屬性的理解非常豐滿。 二是歷史維度的思考,以北京為主要案例,通過對城市藝境與中國傳統園林審美精神內在關系的詮釋,明確了藝術思維對城市設計的潛在影響。包括《周禮·考工記》對元大都設計的影響力、明北京的城市藝術整合理念、清京師的城市營建藝術傳承。 三是從地緣生態(tài)角度,仍以北京為例,指出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政治、道德、世俗等以一種藝術的形態(tài)在城市情境中得到表述,而禮制、信仰、習性等地域人文元素亦生動地展現在城市建筑、城市景觀及各類城市藝術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