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何懷宏先生全新著作,何先生是當代倫理學領域極為重要的學者,這本文集是何先生近些年的思考集結。全書大致分為上、下兩輯,上輯主要探討正義在中國的歷史發(fā)展與現實狀況。何先生追溯較早的歷史時代,尤其是從戰(zhàn)國到西漢,在長期戰(zhàn)爭之后大致厘定的、此后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制度形成的時代,考察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西漢政治的“更化”。這是古代的一個關鍵時期,而中國進入現代的一個關鍵時期則是上世紀初,主要考察了嚴復的思想,探討了他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和演繹的過程,指出了一種“雙重的誤讀”和“倫理的闕失”的情況。同時也對隨后的政治文化發(fā)展,尤其是新文化運動的趨向進行了分析。進入到當代,何先生集中關注的是生命原則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對暴力和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上輯的結尾一篇則是帶有總結性的一個回顧,我談到了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有限性,中國歷史上的差序正義,以及構建中國當代正義觀的多種經驗與可能性。下輯主要是探討正義在西方的歷史與現實。何先生從美國的一次總統(tǒng)大選入手,分析其后的基本價值觀念在獨立建國前后的形成和發(fā)展,指出了它們之間的沖突和未來可能的趨勢,以及在現代世界眼光觀照下的危險和隱憂。何先生也借助對西方近期出現的一些頗有影響的新著,介紹和評析了人類價值觀念的漫長時代的演變和發(fā)展,人們應當如何尋求光明而又理解黑暗,以及在羅爾斯之后和之外試圖解決正義問題的理論嘗試。何先生特別關注的是平等與自由的問題,因為當平等擴展到經濟領域之后,這兩者的矛盾變成不可避免的了。平等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或者說一直是主旋律,但對它是否還是應該有一個恰當理解和適度平衡的問題?故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還需要重新審視。何先生還借助對一本朋霍費爾傳記的書評,談到了作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即始終要面向人,正視人性與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