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學生多讀些國學典籍,將有助于把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植入肌體。王寧老師的“總序”,對本叢書的這一編輯意圖已有深入全面的闡釋,我打算就如何閱讀這套叢書,或者說如何閱讀文言文,做些補充性說明。這套叢書的每一本,都專門寫了新編導言。這是今日讀者和原書連接的橋梁。人們常把橋梁喻為過河的“方法”,所以也可以說,新編導言之所謂“導”,就是力圖為各類學生和更多讀者提供一些閱讀的方法。這套叢書有好幾十本,都是極有價值又有相當難度的國學經典,如不講究閱讀方法,編輯意圖的實現會大打折扣。但這些經典差異性很大,《楚辭》和《莊子》的閱讀肯定很不同,《國語》和《周姜詞》的閱讀方法差別就更大,即使同是詞,讀《蘇辛詞》與《周姜詞》也不宜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因此本叢書新編導言所提供的閱讀方法,針對性很強,因書而異。但異中有同,某些共性的方法甚至更為重要。不過,這些共性的方法滲透在每一篇導言中,未必能引起足夠重視。下面,我想談談文言文閱讀的四個具有共性的方法。一、了解作者和相關背景,了解每本書的概貌,對每本書的閱讀都很重要,這毋庸置疑。但一般讀者了解這類相關知識,目的僅在于走近這本書。因而涉及作者、背景、概貌等,導言中一般不羅列專業(yè)性強的知識,而訴諸比較精要的常識性敘述。比如對《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并沒有全面介紹,也沒有像過去那樣從倫理道德上對這個歷史人物加以貶抑,而只側重敘述了他作為政治家的特點,因為明乎此便很有助于了解《呂氏春秋》。又如《世說新語》的成書背景有其特殊性,也需要了解,但限于篇幅,敘述的濃縮度很大。凡此種種必要的常識,新編導言里一般是點到為止,只要細心些,便不難從中獲得多少不等的啟發(fā)。興趣濃厚者,查找相關知識也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