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中國現當代美學史(全兩冊)

中國現當代美學史(全兩冊)

中國現當代美學史(全兩冊)

定 價:¥120.00

作 者: 祁志祥 著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00159951 出版時間: 2018-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B 頁數: 653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中國美學通史》(至“五四”時期)的續(xù)篇。 中國現當代美學史是古代美學向現代美學的轉型史,也是西方美學與中國美學的化合史。本書以“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為理論指導和對話依據,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價值的內涵美為視角,以美學原理與藝術概論為抓手,考察美學學科在中國現當代的歷史演變。 本書指出,近代是中國現代美學思想的奠基時期,“五四”前后是現代美學學科的誕生時期,1928年“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論爭至1948年是從主觀論美學走向唯物論美學的時期,50年代末是中國化美學學派的創(chuàng)立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主導地位的確立時期,八九十年代是實踐美學原理的定型與突破時期,21世紀以來是美學的解構與重構時期。在六種分期的邏輯把握下,本書選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實證研究和客觀評述。

作者簡介

  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蘇大豐,文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國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兼任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上海市第四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高級專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理事。主治美學及文藝理論,旁及人文哲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主持并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并獨立完成教育部教材項目、財政部科研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各1項。出版?zhèn)€人專著20余部,曾獲全國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發(fā)表論文400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約150余篇,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獎。

圖書目錄

目錄
序 曾繁仁
導論:中國現當代美學史的整體走向與時代分期
上編 近代:古代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型的過渡
第一章 近代:中國現代美學學科的奠基階段
第一節(jié) 章炳麟《文學總略》對美文學觀念的阻擊
一、“榷論文學,以文字為準,不以!彰為準”
二、“學說以啟人思,文辭以增人感”的反思
第二節(jié) 美文學概念的出現與小說美論
一、眾聲喧嘩:“文學則屬于美之一部分”
二、黃人:“小說者,文學之傾于美的方面之一種”
三、夏曾佑:“小說之所樂,與飲食、男女鼎足而三”
四、徐念慈:小說之美的情感性、理想性、形象性特征
五、狄葆賢:“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
第三節(jié) 王國維:中國美學古今轉換的標志
一、美學起點:“人生苦痛”說
二、美之本質:“快樂無利害”說
三、美之形態(tài):“人間嗜好”說
四、文學特征觀:“情感”與“想象”
五、詞曲美學觀:“意境”說
六、小說美學觀:悲劇解脫與典型塑造
七、美之價值:“無用”“獨立”說
第四節(jié) 美的價值觀念的顛覆性變化
一、崇尚“革命”,贊美“革命”
二、崇尚“民權”,反對“皇權”
三、崇尚“平等”,反對“綱常”
四、崇尚“自由”,反對“專制”
五、崇尚“個體”,兼顧“群體”
第五節(jié) 康有為的美學追求:去苦求樂,雄肆唯情
一、《大同書》:“求樂免苦”的人生美學追求
二、雄肆唯情的藝術美學宗尚
第六節(jié) 梁啟超:探討美的內涵及規(guī)律,為政治改良服務
一、三界革命:以美文學樣式為政治改良服務
二、“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別人起快感”
三、“文學的本質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
四、美的本質或根源:心、物二元互補論
五、對悲壯美、崇高美的推崇
中編 現代:美學學科的登場與演變
第二章 “五四”前后:有美有學的美學學科的誕生
第一節(jié) 現代美學學科的誕生
一、蔡元培:美學學科誕生的助產士
二、蕭公弼:現代美學學科體系的奠基人
三、呂贗《美學概論》:“價值—生命”美學學說的建構
四、范壽康《美學概論》:價值美學的重申與發(fā)展
五、陳望道《美學概論》:美的哲學探討
六、李石岑等人《美育之原理》:美育原理的初步建設
第二節(jié) 藝術哲學:美學學科的文藝學建設
一、黃懺華《美術概論》:空間藝術概論
二、徐慶譽《美的哲學》:美的藝術哲學
三、徐蔚南:“藝術哲學”概念的提出
四、本時期《文學概論》概述
第三節(jié) “五四”文學革命鞏固的新價值取向
一、陳獨秀:“新道德”與“文學革命”
二、胡適:文學形式的改良與內容的革命
三、周作人:“人的文學”與“個性的文學”
四、魯迅早期:文學的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
第三章 1928年至1948年:從主觀論美學走向客觀論美學
第一節(jié) 從價值論到經驗論:美學研究的主觀論傾向
一、李安宅《美學》:價值論美學的重申和建設
二、朱光潛:美感經驗和美本質分析
三、黎舒里:美是一種“動人力量”“表意形式”
四、宗白華“意境”說:對朱光潛“意象”說的繼承與改造
五、傅統(tǒng)先《美學綱要》:朱光潛美學思想的發(fā)揮
第二節(jié)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價值轉向  
一、“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
二、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無產階級革命”
三、從“人道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四、從“人性論”到“階級論”,從“人的文學”到“無產文學”
五、從“唯心論”到“唯物論”,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
六、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從“個性文學”到 “人民文學”
七、從“自由”到“遵命”,從“藝術自律”論到“革命工具”論
第三節(jié) 新美學學說的崛起:以唯物主義美學為代表
一、柯仲平的《革命與藝術》:“革命”美學旗幟的樹立
二、后期魯迅:“無產文學”與“革命文學”的倡導
三、胡秋原:“革命美學”學說的完善和“唯物史觀美學”觀的提出
四、金公亮的《美學原論》:客觀主義美學的先聲
五、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界新的美學綱領
六、周揚《馬克思主義與文藝》: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宣傳與發(fā)展
七、蔡儀《新藝術論》與《新美學》:美在客觀典型說的提出
第四節(jié) 藝術哲學的建設
一、錢歌川《文藝概論》:文藝基本特征及其門類藝術特征 認識的深化
二、俞寄凡《藝術概論》等:客觀的狹義的造形藝術美論及人體美論
三、向培良《藝術通論》:“藝術是情緒之物質底形式”
四、梁實秋《文學的美》:美在文學中的地位
五、本時期的《文學概論》:以藝術自律為他律服務
下編 當代:中國美學的自我創(chuàng)構、定型與新變
第四章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化美學學派的誕生和馬克思主義美學 主導地位的確立
第一節(jié) 美學大討論的鋪墊和展開
一、前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56年5月, 批判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
二、爆發(fā): 1956年5月至60年代初,美學大討論的具體過程
第二節(jié) 美學大討論中誕生的美學五派
一、朱光潛:“主客觀合一”派
二、蔡儀:“美在客觀”派
三、呂熒:唯物論的主觀派美學
四、高爾太:唯心論的主觀派美學
五、李澤厚:實踐美學派
六、黃藥眠、繼先、楊黎夫:價值論美學
第三節(jié) 文學的人學論爭與文藝理論體系的建設
一、錢谷融:“文學是人學”的提出及其引發(fā)的批判
二、蘇聯文論模式的影響
三、以群主編《文學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原理的建設
第五章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實踐美學原理的定型與突破
第一節(jié) 實踐美學原理的系統(tǒng)化
一、美學教材的編寫
二、周來祥論“美是和諧”:實踐美學的獨特闡釋
三、李澤厚《美學四講》:實踐美學原理的綱領
四、蔣孔陽《美學新論》:“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五、實踐美學理論的得失評估
第二節(jié) 方法論熱中涌現的美學新說 
一、黃海澄:系統(tǒng)論控制論美學原理的建構
二、汪濟生:一元論三部類三層次美論體系
三、王明居:模糊美學原理的探索
第三節(jié) 心理學熱中的美感研究成果 
一、滕守堯:應用格式塔美學成果對審美經驗的個性化探索
二、彭立勛:美感心理的辯證唯物論研究
三、金開誠:文藝心理學研究的“三環(huán)論”原理
第四節(jié) 新時期文藝美學的價值轉向
一、承前啟后的過渡: 80年代初的三部文論教材
二、徐中玉:新時期倡導的文學價值觀
三、王元化:藝術之美源于生命
四、劉再復: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原理
五、錢中文: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說
六、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
七、胡經之:“文藝美學”的學科建設
第六章 新世紀以來:美學的解構與重構
第一節(jié) 楊春時:存在論超越美學體系的重構
一、早期以“實踐”為本體的“主體性超越美學”
二、中期以“生存”為本體的“意義論超越美學”
三、后期以“存在”為本體的“主體間性超越美學”
第二節(jié) 朱立元: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探索
一、對傳統(tǒng)美學本質論、實體論、現成論、方法論的解構
二、用“實踐”為標記的“存在論美學”超越傳統(tǒng)的“認識論美學”
三、審美活動:實踐存在論美學建構的邏輯起點
四、“實踐存在論美學”的邏輯構架及主要觀點
第三節(jié) 曾繁仁:生態(tài)存在論美學的倡導
一、“生態(tài)美學”的內涵剖析
二、自然美學、環(huán)境美學、城市美學、文藝美學
三、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歷程及其歷史地位
第四節(jié) 陳伯海:生命體驗論美學的創(chuàng)構
一、方法論自覺:“后形而上學視野中的‘形上之思’”
二、審美活動的含義與特征:生命、體驗、超越
三、審美活動的要素構成與結構系統(tǒng)
四、美的存在方式及其本原:“生命本真境界向人的開顯”
五、作為“審美傳達”的藝術活動分析
第五節(jié) 葉朗:以“美在意象”為標志的“意象美學”建構  
一、美學是一門“理論學科”,研究對象是“審美活動”
二、“美是什么”問題的重申與“美在意象”命題的提出
三、美感不是認識,而是體驗
四、藝術美論:“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
第六節(jié) “樂感美學”:中國特色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 
一、“樂感美學”的由來及釋名
二、“重構”:“建設性后現代”的方法論
三、美學的學科概念、“美”的統(tǒng)一性及“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
四、關于美的存在的現象考察
五、美感的本質與特征、心理元素、基本方法、結構與機制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