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qū)漢族移民文化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在周邊異質文化的擠壓下,堅守和保持來源地江南文化或湖廣文化的某些特質,例如九溪佛事活動、冕寧祠堂文化、木里項腳晚清服飾、鹽源長柏漢族喪葬文化等。以可渡小腳為例,可渡小腳秉承著來源地江南、安徽等地的服飾文化因子。清代遷入可渡的孔、陳、梁等姓受到小腳服飾影響,終選擇以明代服飾作為自己的服飾。筆者采訪的蘇小蘭女士,本來趕上放腳運動,被婆家嫌棄,于是被迫裹腳成為“假小腳”。程家媳婦董小武來自昆明,為了更好地融入族群,開始裹腳。冕寧宏模、安順九溪、宣威可渡三地都秉承明代具有江南特征的小袖子衣服。漢族移民作為農耕文化的成員,祖先崇拜根植于其內心深處,沒有受到周圍少數民族宗教影響,家家戶戶設置“天地君親師”,在新居地修建祠堂和祖墓,落籍并扎根于西南地區(qū)。另一方面,在沖突中又積極吸收周邊異質文化的因子,導致其自身也發(fā)生了新的變異,以一種新的文化特征來呈現,形成了具有新的含義、更為多元化的“文化孤島”??疾煳鍌€調查點的遺留文化后發(fā)現,如今的漢族服飾,不僅具有現代服飾因子,也有周圍少數民族服飾因子,更有明清漢族傳統(tǒng)服飾因子,形成一個更具地方特色的服飾文化。當地漢族服飾不僅是周圍少數民族文化因子與漢族文化因子的簡單結合,而且是周圍少數民族文化因子在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變異、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結果,從而使?jié)h族服飾呈現出新的面貌。譬如九溪屯堡服飾,帶有明顯的來源地江南的特征,經過本土化建構,選擇大腳。大腳的存在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為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二為生產勞動需求、社會風俗、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的綜合作用。從而出現既有明代風格,又獨具屯堡特色的翹頭繡花鞋。三地的民居建筑、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有此類特點。文化孤島的形成歷史,在形成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堅守、吸取、變異和創(chuàng)新,為我們研究和理解漢族移民文化以及中華文化多元性的形成過程與機制、特質,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