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學理上闡明為什么文學研究發(fā)生人類學轉向,而文化人類學方面為什么出現(xiàn)文學轉向(人文轉向)。文學人類學是20世紀后期的跨學科研究大潮中的新興交叉學科。孕育其生長的潮流可概括為兩個學科的研究轉向:一是文化人類學的文學轉向(人文轉向);二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文化轉向)。陳述人類學的文學轉向,說明這種學術轉向基本改變了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從以往一味效法自然科學的“人的科學”舊范式,轉向效法哲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文化闡釋學”新范式。從學術史脈絡上梳理兩大學術轉向,注重將文化視為一種符號文本的闡釋人類學學派的理論與實踐。如代表人物格爾茲的“厚描”理論如何受到美國文學批評家肯尼思?伯克的影響。再如“寫文化”討論中文學研究界提供的啟示等。由此引申出人類學前沿性爭論:民族志寫作的文學性、民族志傳記的詩性等。在此基礎上,梳理中國文學人類學近三十年的理論演進:其一是范式轉向:從“中國神話”到“神話中國”。其二是文化文本的立體建構與闡釋。其三是文、史、哲、宗教等不分家的“神話歷史”整合性視野。其四是對大、小傳統(tǒng)重新劃分和界定的學術理念。其五是符號編碼N級系統(tǒng)論。從前文字的圖像,到甲骨文產生,再到先秦經典的出現(xiàn),分別從先后發(fā)生的程序考慮,把文化文本的看成歷史性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