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提出“民藝” 一詞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悅先生寫下了《工藝之道》,開啟了日本民藝的理論探索之路,也讓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一只茶杯、一個飯碗身上所寄存的美感,第*次受到如此熾熱的禮贊。 如今,距柳先生的發(fā)言已過去九十年,他的美論在日本影響深遠,但是否真的被深刻理解了呢?是否存在與時代不符、需要更迭的部分?當今的手藝人生活在距柳先生的時代近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紀,對他們而言,手工的意義在哪里?人們還能重識尋常美物的精髓嗎? 本書是日本當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將自己在雜志專欄上連載八年的文章,進行增補、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對地方工藝越來越庸俗化,本作日常使用的民藝品也與生活漸行漸遠的現狀,赤木明登重拾《工藝之道》,潛入民藝世界的源頭,并在自己的生活中體悟“何謂美物”,寫下了這部與他的漆藝生活融為一體的民藝新論。 柳宗悅說,美的器物上有救贖之道;赤木明登說,柳先生的文字救了自己。他參照柳宗悅經典著作《工藝之道》的書寫結構,令相隔近一個世紀的《二十一世紀民藝》與之仿若形成互文。赤木明登追隨著柳宗悅對美的敏銳與求索,同時也因應時代現實的更新,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補充,甚至懷著尊敬之意給予批判。 書末附赤木明登特意遴選的20件*能代表當下民藝之美的物品,直觀地傳達作者對美物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