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一般性的民俗讀物不同,《嶺南民俗與技藝》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個案,予以追根溯源,質疑問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例如,《東莞除夕“賣懶”習俗》一文,透過“賣懶”現象,看到了它與歷史上賣冷習俗的聯系,及其對火、對生命、對春天的崇敬和向往;又如《佛山醒獅》一文,對醒獅的起源提出了新說,認為,嶺南盛行的迎神賽會是佛山醒獅源遠流長的深厚文化土壤;是明代社會和佛山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具體興起于明前期的正統(tǒng)年間,至成化末年,舞獅已波及雷州半島和整個海南地區(qū)。 該書對那些有較廣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脈絡,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掘尾龍拜山》傳說出自廣西?!丁熬蛭昌埌萆健眰髡f》針對此說,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在嶺南廣為流傳的《掘尾龍拜山》傳說,其雛形可追溯到南朝劉宋年間( 420 - 479 ) ;沈懷遠《南越志》中的《端溪龍母》,它zui早產生于廣東的德慶。又如《劉三姐傳說》一文,對劉三姐的故里做出了新的探索,認為,廣西的劉三姐實來源于廣東的劉三妹傳說,它們都是客家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后來隨著客家人的遷徙,逐漸由廣東傳入廣西的。 民俗文化是活的生活傳統(tǒng),它代代相傳,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本書難能可貴的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發(fā)掘出嶺南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例如《龍母傳說與粵港澳文化認同》認為龍母傳說與龍母信仰緊密相連,在粵港澳有著深廣的群眾基礎,其信仰經歷了由圖騰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發(fā)展的歷程,而其信仰的基點則是祖先崇拜和尋根意識,因而龍母傳說及其信仰對粵港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凝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粵港澳的土地神信仰》認為,土地崇拜起初源于對于土地純物質形式的崇拜,在歷史演變中逐漸發(fā)展為具有特殊意義的人格神,具有保境安民、延續(xù)子嗣、安養(yǎng)送歸等神職人物,在神仙體系中神格雖低,卻與群眾生活聯系zui為廣泛,其職能也因而不斷泛化擴大?;浉郯臑硡^(qū)皆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土地崇拜系統(tǒng)與土地信仰,其中以澳門zui為突出。對灣區(qū)內土地信仰的挖掘與發(fā)現有利于尋找粵港澳共同的文化心理符號,民俗意義上的認同有助于形成灣區(qū)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對粵港澳大灣區(qū)整體文化構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丁胺沁z與粵港澳文化認同”前沿掠影》更是抓住了粵港澳大灣區(qū)這個熱點,把人們知之不多的香港、澳門的非遺(民俗)傳承和保護動態(tài),介紹給讀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打開粵港澳非遺(民俗)文化寶庫的窗口。 對傳統(tǒng)技藝民俗的生產性保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本書選取潮州木雕、肇慶端硯和廣州早茶等作為推介的重點。從中可看到嶺南工藝的精湛和生活的精致,也可領略到嶺南人熱愛生活,注重實用,追求完美等美好性格。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共分為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