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西方理念之爭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四個方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在政治層面,本書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核心,修正了摩根索“權力政治論”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學說,從根本上突破和解決了國家的強大與權力的欲望之間的難題,權力*次和國家的發(fā)展脫鉤,這是對以往所有政治學說的重大*越。“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徹底突破了“修昔底德陷阱”為代表的西方零和博弈的冷戰(zhàn)思維,證明新舊大國之間并不一定只能發(fā)生沖突甚至戰(zhàn)爭,也可以和平共處。本書還用建構主義觀念對身份和利益的建構理論分析了當前的中美關系,指出“領導者和救世主”觀念構建了美國的霸主身份,“集權和專制”觀念構建了中國的威脅者身份,觀念的差異更有可能促使中美走向誤解和矛盾的邊緣,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其次,在經濟層面,本書認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學意義,體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向縱深拓展以及從經濟自由主義到經濟民族主義再到經濟世界大同的理念延伸?!叭祟惷\共同體”重視公平公正平等互利合作的理念,消除了著眼于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經濟發(fā)展、以貿易保護主義為代表的經濟民族主義,包蘊著真正意義上的經濟世界大同?!叭祟惷\共同體”絕非西方的“馬歇爾計劃”,而是呈現(xiàn)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嶄新的經濟發(fā)展之路,強大后的中國絕不會像歷史上的那些傳統(tǒng)帝國主義國家那樣走上侵略擴張的經濟霸權老路,只會成為世界各國的福音。再次,在文化層面,本書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全球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平等,說明了文明可以互相融合和包容,并非是亨廷頓所說的沖突,反映了儒家文化和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和平包容特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僵化地看待歷史的發(fā)展,忽略了資本主義本身所難以克服的痼疾。在馬克思看來,文明發(fā)展具有歷史的延續(xù)性,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文明交往史,世界歷史是動態(tài)的、不可逆的、不斷向前發(fā)展進步的,歷史從來不會被終結,只會被更好的文明和制度不斷*越,資本主義一定會被共產主義制度戰(zhàn)勝和*越。*后,在哲學層面,本書認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把老莊思想等與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相互依存理論等中西理論進行了結合并作了當代詮釋,認同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同時,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否定了人類社會的霍布斯無政府狀態(tài)的沖突性,以及洛克的有限合作社會的矛盾性,也不同于柏拉圖的理想國、羅爾斯的正義社會及康德的理想社會,而是對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世界大同觀點的進一步細化、升華和完善??傊?“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提高和突破,是中國國力不斷提升及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對外交提出的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體現(xiàn)了中國外交從內斂和區(qū)域性逐步走向外向和國際化的趨勢,打破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固有理念和模式。世界各國發(fā)展模式應允許有多樣性,而一個日趨自信的中國需要更多智庫和與西方相抗衡的理論支撐。本書重點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西方理念之爭,這也是本書*重要的內容之一。中西方理念之爭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西方認為,中國要改變世界秩序、挑起沖突、稱霸世界;中國非西方的異質文明是沖突之源,中美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難逃“修昔底德陷阱”,中國與西方之間是零和博弈,中國之所得即為西方之所失。因此,西方一定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中國的觀點則是,中國一直深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等儒家思想的影響,主張用以和為貴、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以民為本、合作平等策略處理對外關系。二是西方認為,世界歷史發(fā)展是相對靜態(tài)的,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的*后終點,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先進的,沒有制度可以*越,社會主義在20世紀暴露出的弊端證明它一定會被資本主義*終完勝。中國的立場則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平等,文明應互鑒互賞,世界各國發(fā)展模式應允許有多樣性。本書認為,中西方上述理念之爭的實質和根源是中國經濟上*常規(guī)的發(fā)展和政治上獨特的理念、模式及軍事上飛速提升的實力讓西方恐懼,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魅力對世界其他文明的影響能力也讓西方恐懼,另外,西方現(xiàn)有理論根本無法解釋中國的發(fā)展并陷入理論焦慮和恐慌。本書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應該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構建: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構筑中國文化自信,弘揚傳統(tǒng)文化應納入立法和國民教育體系,進一步改進、完善和加強國家形象宣傳;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中國文化傳播,進一步加強孔子學院和熊貓外交等文化對外傳播途徑,加強和沿途沿路各國的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話語權,打破西方文化價值觀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加強與西方國家的溝通,*越文明沖突論,求同存異,力爭雙贏,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聯(lián)系,擴大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朋友圈,創(chuàng)造和堅守新穎的中國理念、智慧和方案,構建公正的全球價值。本書*后的結論部分,提出了三個需要反思的問題:一是我們自身強大了,更應處理好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小國窮國的關系,應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路;二是西方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質疑也必須正視,雖然我們不可能徹底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和信仰,但至少應該通過我們雙方的努力盡可能緩解和消除西方對我們的誤解,讓我們的崛起征程上遭遇的干擾和壓力能少一點;三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應始終保持清醒,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我們做得對的,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外來壓力都應該堅持下去,走自己獨特的發(fā)展之路,但西方對我們中肯的批評我們也要虛心接受,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本書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分析法、實證分析、比較分析、理論分析與政策設計相結合等研究方法,以中美關系為主要案例支撐,梳理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四個方面的內涵,并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視角和觀點,特別是將孔孟之道和老莊思想與西方理論進行比較,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羅爾斯的正義社會及康德的理想社會、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世界大同進行比較,既具有歷史的廣度,也具有歷史的深度,提供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嶄新理念的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視角。筆者多年來持續(xù)關注傳媒話語權、文化軟實力、建構主義等問題,并將經過多年深入思考的觀點及困惑融入了本書的寫作中,若能對當前學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相關研究有所幫助,實乃本書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