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虛擬社群傳播

虛擬社群傳播

虛擬社群傳播

定 價:¥78.00

作 者: 李彪 著
出版社: 人民日報出版社
叢編項: 人民日報傳媒書系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1557568 出版時間: 2019-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虛擬社群傳播/人民日報傳媒書系》以媒介環(huán)境學和場域理論的視角分析了媒介生態(tài)演進變化對傳統(tǒng)虛擬社群的影響,從社會分層角度研究了社群傳播的元場域及虛擬社群群內與群際的傳播機制。并從情感-關系-意義再生產等層面分析了虛擬社群傳播的動力機制,后結合研究結論從社會公共治理的角度提出對虛擬社群的引導與規(guī)制建議。

作者簡介

  李彪,經濟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系列藍皮書主編,2001—201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先后獲新聞學學士和傳媒經濟學博士學位,2010—201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版專著4部,合著6部,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首位作者發(fā)表CSSCI論文30余篇、SSCI論文1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4項,科研成果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博士論文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中國人民大學校級論文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jié) 媒介環(huán)境學派視角下的媒介生態(tài)演進
一、網絡已成主流大眾媒體
二、網絡社會崛起
第二節(jié) 傳播格局變化:從個體到社群、從大眾傳播到社群傳播
一、從個體到社群
二、社群崛起的三個關鍵要素
第三節(jié) 社群傳播促進話語表達格局新變化
一、從“個體對事實的爭論”轉變?yōu)椤叭好榍楦械睦Ф贰?br />二、從“兩個輿論場”到“社群巴爾干化”
三、從“廣場式的眾聲喧嘩”到“客廳式的竊竊私語”
四、從“想象的共同體”到“偏見的共同體”與“行動的共同體”
五、網民行為模式從“圍觀-較真”模式到“應激-遺忘”模式
第四節(jié) 社群傳播成為超越五種傳播類型的全新模式
一、社群傳播成為全新傳播類型
二、研究內容及思路
第二章 社群的概念
第一節(jié) 社群概念的演變
一、社區(qū)概念的出現(xiàn)與爭鳴
二、虛擬社區(qū)(Virtual Community)的崛起與演變
三、虛擬社群(社區(qū))的研究脈絡
第二節(jié) 社群、社區(qū)與社交
一、社區(qū)與社群
二、社群、社區(qū)和社交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第三章 社群與場域
第一節(jié) 場域理論及其主要觀點
一、“場”的提出及演變
二、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及其主要觀點
第二節(jié) 新聞場域及社群傳播場域研究
一、布爾迪厄的新聞場域理論
二、國內關于新聞場域的研究及觀點
第四章 社群傳播的元場域研究
第一節(jié) 社會大環(huán)境元場域分析
一、中等程度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
二、經濟社會的變遷速度過快
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結構失衡
四、基層社會控制弱化
五、社會代償機制不健全
第二節(jié) 社會民眾心理元場域分析
一、網絡化生存對人類心理產生普遍影響
二、網絡技術范式形塑網絡化邏輯
三、超文本話語表達方式改變話語權力邏輯
四、網絡社群改變了人際互動和個體存在形式
第三節(jié) 中國網民心理元場域特征
一、話語表達和社會參與需求強烈
二、具有正義感和使命感
三、有主張,少論據(jù)
四、言論感性化、情緒化
五、群體極化效應明顯,群體感染性強
六、“多數(shù)人的暴政”
第五章 社群群內與群際的傳播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社群內部的傳播機制研究
一、基于不同關系屬性的社群內部關系網比較
二、社群內部信息分享行為模式及動機
三、異常狀態(tài)的社群傳播:基于公共危機的社群內部傳播機制研究
第二節(jié) 社群群際的傳導機制研究
一、社群群際的溢出機制(Spill-Over Effect)
二、社群群際的嵌套機制(Nesting Effect)
三、社群群際的共振共鳴機制(Consonance Effect)
第六章 社群傳播的動力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液態(tài)的情感黏合:社群內部情感生成與演化機制
一、情感:虛擬社群的黏合劑
二、社群內情感生產的形式
三、社群內情感生產策略與模式
四、社群情感生產中的理性、民粹與煽情
第二節(jié) 固態(tài)的關系結構:社群內部的關系建構與維系機制
一、社群關系建構的前提:對社群身份的認同
二、社群內部的關系結構:階層差異與權利分層
三、自組織性:社群關系結構的動態(tài)演變
第三節(jié) 社會意義再生產:社群內部的儀式建構與行為表達
一、社群內部的互動儀式建構
二、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虛擬社群行為
三、儀式觀視角下的社群線下行為
四、社群線上與線下行為勾連互動機制
五、社會意義再生產:社群內部行為框架分析
第四節(jié) 危機語境下的趣緣社群關系維系與意義再生產
一、研究緣起與研究對象
二、危機語境下的趣緣社群分析方法
三、危機語境下粉絲社群的空間結構及變化
四、偶像危機下粉絲社群的話語構建與社群維系
五、危機語境下的趣緣社群關系維系機制
第七章 社群傳播引導與規(guī)制
第一節(jié) 解蔽與再遮蔽:隱匿社群邏輯背后的平臺資本主義
一、新技術平臺公司成為社群傳播時代的“新貴”
二、社群傳播時代的平臺資本主義
第二節(jié) 宏觀頂層設計:社群傳播時代網絡治理范式的新轉向
一、思維范式轉變:用“意見博弈的正和思維”代替“零和斗爭思維”
二、路徑選擇:破除社群的“回聲室”“意見氣泡”負效應,建構重疊共識和最大共識
三、話語空間重構:警惕后真相與民粹主義“合謀”,打造“網絡化公共領域”
四、底層技術支撐:技術的“鍋”技術來背,互聯(lián)網具有耗散結構屬性
第三節(jié) 微觀話語修辭:社群治理的思維創(chuàng)新與手段創(chuàng)新
一、治理目標創(chuàng)新:爭取人心為最終價值取向
二、微觀修辭創(chuàng)新:改變公共事件的命名機制
三、路徑選擇創(chuàng)新:凝聚超越社群的價值共識和族群認同
四、治理基礎創(chuàng)新:增強社會流動和社群邊界的可滲透性
五、治理對象創(chuàng)新:提升中等收入群體的政治認同感和幸福感
六、治理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構建有效的社會情感按摩機制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