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原名章垿,新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1897年生于浙江海寧,1915年從杭州一中畢業(yè)后,先后就讀于滬江大學、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預科。1918年自費留學,先后在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系學習,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20年轉赴英國,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旁聽,后轉入倫敦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不久即放棄學業(yè),投身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研習與創(chuàng)作。1922年秋回國后,繼續(xù)從事詩文創(chuàng)作并先后在南北方幾個大學執(zhí)教,直到1931年11月19日死于意外空難,結束了他36年短暫而浪漫的一生。在當代讀者心目中,徐志摩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浪漫詩人,特別是經黃磊、周迅、劉若英等明星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2000年)中的柔情演繹,再現(xiàn)了詩人與林徽因、陸小曼、張幼儀、凌叔華等才女的情感糾葛,徐志摩更成為現(xiàn)代人想象中的“大眾情人”了。不過,在一般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中,知道徐志摩也曾在文學翻譯上下過功夫的恐不多。這位經受五四啟蒙思潮洗禮的新詩人,雖未必擔當翻譯大家的盛名,卻在文學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上做出過許多努力,也提出過重要翻譯主張,在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更有像“沙揚娜拉”“翡冷翠”等帶有徐志摩獨特標記的譯詞,至今仍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也不經意間出現(xiàn)在我們的話語中。徐志摩的文學翻譯及其跨文化交往,顯然與他青年時代的留學生涯分不開。特別是留英期間,他不僅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化、文學經典,尤其研習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大量作品,還借助特殊機遇,與許多英國文藝界精英人士結識交往,他們包括哲學家羅素,作家哈代、蕭伯納、威爾斯、狄更斯、卡彭特(徐譯嘉本特、)、曼殊斐兒、福斯特,文論家瑞恰慈、奧格登、弗萊伊,以及經濟學家凱恩斯、傳記作家斯屈奇、漢學家魏雷和翟里斯,如果再加上他當時想見而終未得見(或后來才得以交往)的外國作家,人數(shù)則更多,也就不限于英國作家了,譬如意大利作家鄧南遮(徐譯丹農雪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印度詩人泰戈爾,等等。作為詩人,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也是從模仿西方詩人,主要是英國浪漫派詩人開始的。哈代、濟慈、雪菜、羅塞蒂、布萊克,還有印度詩人泰戈爾,都是他所崇拜并深受影響的詩人偶像;他還直接以那些他崇拜的外國作家或藝術家為題,寫下大量具有濃厚異國情調的優(yōu)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