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輯的《西學東漸研究》,均以某一思想的中外交流為主題。與此不同,本輯以廣州場域為主題,屬于地方性研究。這種地方性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具體人物脈絡,有助于細化認識地方社會的不同人群與機構(地方政府、知識分子、平民與其他宗教團體)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反應和改造。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地方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的主要口岸,如上海、天津等,然而對廣州,尤其是條約簽訂前兩百年其與中外文化交流之間關系的專題研究并不多見。這對于全面把握中外文化交流而言無疑有所不足,有必要做進一步推進。此外,我們在2016年成立了“中山大學廣州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隨后被廣州市社科聯確立為廣州市社科重點基地之一。研究中心的主旨是推動研究廣州場域發(fā)生的中外文化交流現象。為了拓展相關研究,也為了配合研究中心工作的開展,中山大學哲學系、西學東漸文獻館、廣州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在2017年6月17-18日聯合舉辦了“廣州與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會議收到了15篇參會論文,分別從哲學、歷史、社會學、建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圍繞主題做了較為深入的討論。本輯《西學東漸研究》主要收錄了此次會議的論文,其中個別文章雖然不是會議論文,但與此主題相關,也一并收錄。期待這些文章的結集,能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在廣州場域發(fā)生的中外文化交流現象。另外,我們增設了一個研究專題:“沙勿略與中國之門——上川島。”這個研究專題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沙勿略與龐嘉賓》,介紹了“偉大的東方使徒沙勿略”及改建沙勿略墓園的龐嘉賓的生平;第二篇是《1700年上川島沙勿略墓地的改建與龐嘉賓的報告》,分析了1700年龐嘉賓對上川島的地理和人口及墓園的計劃和改建過程;第三篇是龐嘉賓的報告《關于1700年在上川島為偉大的東方使徒方濟各·沙勿略建造的墓園》原文,首次由梅謙立等從拉丁文原文翻譯成中文,并提供了初步的注釋。這個專題研究,有助于了解上川島的基本歷史情況以及沙勿略墓園的改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