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一般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來看,又不僅限于此,而是貫穿于佛教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印度佛教時期,空有之爭表現(xiàn)在佛教內部各宗之間的互相論爭,包括經部與有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中觀宗與有部、中觀宗與唯識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現(xiàn)為“空有之爭”。佛教傳入中國后,中觀宗與唯識宗的空有之爭只存在于文本當中被廣為傳說與討論,因為俱舍宗、三論宗、慈恩宗等都歷時不長且影響有限,所以沒有形成如印度佛教歷史中宗派論爭式的空有之爭。事實上,影響著中國佛教發(fā)展的“空有之爭”的主角是如來藏思想,但它并未與中觀、唯識論爭,而是將空有融攝在統(tǒng)一的脈絡當中。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jù)中國佛教傳統(tǒng)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不能滿足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在近代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xiàn)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本書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圍繞主題展開論述:1、揭示近代空有之爭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淵源,即一、二章。2、深入探究近代空有之爭的理論維度,歸納為傳統(tǒng)、藏傳,等三種思路,分別為三、四、五章。3、對近代空有之爭進行總結,并進一步探討其對之后佛學研究之影響,分為為六、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