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導論
1.1 選題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選題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2 研究目標、假說與研究內容
1.2.1 研究目標
1.2.2 研究假說
1.2.3 研究內容
1.3 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與技術路線圖
1.3.1 研究方法
1.3.2 數(shù)據(jù)來源
1.3.3 技術路線圖
1.4 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創(chuàng)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獻綜述、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2.1 文獻綜述
2.1.1 分成合約的古典觀點
2.1.2 分成合約的新古典觀點
2.1.3 合約選擇的研究
2.1.4 國內相關研究
2.1.5 簡要述評
2.2 理論基礎
2.2.1 地租理論
2.2.2 風險與不確定理論
2.2.3 預期效用理論
2.2.4 博弈理論
2.3 概念界定
2.3.1 小農
2.3.2 土地合約
2.3.3 風險
2.3.4 博弈能力
3 理論分析:基于不同信息結構下的博弈視角
3.1 不同信息結構下的最優(yōu)土地合約選擇
3.1.1 不完全信息下的合約選擇
3.1.2 完全信息的最優(yōu)合約安排
3.2 不同信息結構下風險態(tài)度組合的社會總效用比較
3.3 本章小結
4 歷史上的土地租佃制度
4.1 土地租佃制度的歷史演變情況
4.1.1 租佃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
4.1.2 租佃形態(tài)的歷史變化
4.1.3 主佃關系的歷史變化
4.2 糧食生產的歷史演變
4.2.1 土地生產率的歷史變化
4.2.2 氣候及水災旱災的歷史變化
4.3 見微知著:對土地合約制度歷史變化的探討
4.4 本章小結
5 馬歇爾分成合約資源利用“無效率”的再檢驗
5.1 分析框架與假說提出
5.2 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5.2.1 模型構建
5.2.2 投入要素
5.2.3 作物之間的選擇
5.2.4 數(shù)據(jù)情況
5.3 實證結果檢驗
5.3.1 模型估計結果
5.3.2 基于土地邊際生產力考察資源利用效率
5.4 本章小結
6 風險規(guī)避、博弈能力與土地合約選擇
6.1 主佃之問力量強弱的體現(xiàn)
6.2 分析框架與研究假說
6.3 不同農區(qū)糧食生產風險情況
6.3.1 風險的度量
6.3.2 不同農區(qū)糧食生產風險特征
6.3.3 不同風險狀況下合約形式的差異
6.4 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6.4.1 模型構建
6.4.2 變量說明
6.4.3 數(shù)據(jù)情況
6.4.4 計量模型結果
6.5 本章小結
7 經營能力、產量增加與定額合約的選擇
7.1 租佃制度實現(xiàn)對耕者的擇優(yōu)
7.2 分析框架與研究假說
7.3 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7.3.1 模型構建
7.3.2 變量說明
7.3.3 數(shù)據(jù)說明
7.4 實證結果檢驗
7.4.1 模型估計結果
7.4.2 基于土地規(guī)模的進一步分析
7.5 本章小結
8 研究結論與研究展望
8.1 研究結論
8.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