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 價:¥79.00
| 作 者: | (美)肖楊 |
| 出版社: |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 叢編項: | |
| 標 簽: | 暫缺 |
| ISBN: | 9787111588139 | 出版時間: | 2018-03-01 | 包裝: | |
| 開本: | 頁數: | 字數: |
目 錄
\n譯者序
\n原書前言
\n致謝
\n關于主編
\n貢獻者名單
\n第一部分 通用智能電網
\n第1章 智能電網
\n1.1 概述
\n1.1.1 效率和可靠性
\n1.1.2 環(huán)境效益
\n1.1.3 用戶利益
\n1.1.4 安全性
\n1.2 技術方面
\n1.2.1 雙向通信
\n1.2.2 控制和監(jiān)測技術
\n1.2.3 高級部件
\n1.2.4 儲能
\n1.3 第一個智能電網/當前嘗試
\n1.3.1 科羅拉多州波爾得市
\n1.3.2 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
\n1.3.3 加拿大安大略省
\n1.3.4 意大利
\n1.4 電網系統(tǒng)的未來
\n1.4.1 前景
\n1.4.2 網絡安全
\n1.4.3 用戶隱私
\n1.4.4 政治資助和支持
\n1.4.5 當前研究
\n1.5 小結
\n致謝
\n參考文獻
\n第2章 智能電網需求管理和電網穩(wěn)定性分布式算法
\n2.1 智能電網元件
\n2.1.1 分布式能源
\n2.1.2 分布式儲能
\n2.1.2.1 可再生能源整合
\n2.1.2.2 輔助服務
\n2.1.2.3 車輛到電網的分布式存儲示例
\n2.1.3 管理電力需求
\n2.2 電力市場
\n2.2.1 市場代理
\n2.2.2 市場運作
\n2.3 需求響應
\n2.3.1 直接負載控制
\n2.3.2 定價政策
\n2.4 需求側管理的網絡擁塞
\n2.4.1 需求和電網負載管理網絡模型
\n2.4.2 擁塞博弈
\n2.4.3 需求和電網負載管理博弈
\n2.4.4 數值示例
\n2.5 更復雜模型介紹
\n2.5.1 分布式發(fā)電
\n2.5.2 分布式存儲
\n2.5.3 問題和評論
\n2.6 小結
\n致謝
\n參考文獻
\n第3章 對微電網中本地發(fā)電能力的有效管理
\n3.1 智能微電網
\n3.2 相關文獻
\n3.3 微電網模型
\n3.3.1 電氣模型
\n3.3.2 經濟模式
\n3.4 智能微電網
\n3.4.1 重新設計目標優(yōu)化
\n3.4.2 非凸性聲明
\n3.5 次優(yōu)解
\n3.5.1 最快下降算法
\n3.6 分布式實現
\n3.7 數值結果
\n3.8 小結
\n致謝
\n附錄A 明確式(3.2)的參數
\n參考文獻
\n第4章 虛擬發(fā)電廠多視角服務管理的應用
\n4.1 概述
\n4.2 虛擬發(fā)電廠
\n4.3 多視角服務管理
\n4.3.1 術語和定義
\n4.3.1.1 企業(yè)架構
\n4.3.1.2 業(yè)務、應用和基礎設施服務
\n4.3.1.3 利益相關者、關注點、觀點和角度
\n4.3.2 視角
\n4.3.3 多視角服務管理的元模型
\n4.3.4 多視角服務管理分析
\n4.4 虛擬發(fā)電廠服務管理
\n4.4.1 虛擬發(fā)電廠中的利益相關者
\n4.4.2 虛擬發(fā)電廠管理信息模型
\n4.4.2.1 企業(yè)層
\n4.4.2.2 運營管理層
\n4.4.2.3 流程控制層
\n4.4.2.4 控制層
\n4.4.3 用例
\n4.4.3.1 場景用例1:創(chuàng)建一個提前行動計劃
\n4.4.3.2 場景用例2:創(chuàng)建一個反應行動計劃
\n4.5 小結和展望
\n參考文獻
\n第5章 插電式電動汽車配電網優(yōu)化
\n5.1 概述
\n5.2 現有技術
\n5.2.1 研究方法
\n5.2.2 配電網模擬
\n5.3 配電網優(yōu)化
\n5.3.1 系統(tǒng)功能
\n5.3.2 系統(tǒng)架構
\n5.3.2.1 前端
\n5.3.2.2 后端
\n5.3.2.3 外部工具
\n5.3.3 系統(tǒng)優(yōu)化
\n5.3.3.1 電力負載模型
\n5.3.3.2 模擬解釋
\n5.3.3.3 方案選擇
\n5.4 結果
\n5.4.1 設施狀況
\n5.4.1.1 不同網絡下的設施狀況
\n5.4.1.2 不同情況下的設施狀況
\n5.4.2 負載增加
\n5.4.3 配電網健康
\n5.4.4 變壓器狀況
\n5.5 小結和未來工作
\n參考文獻
\n第6章 基于本體的資源描述和低碳電網網絡發(fā)現框架
\n6.1 概述
\n6.2 低碳網絡和資源管理
\n6.3 虛擬化管理
\n6.4 ICT能源本體
\n6.5 建議的系統(tǒng)架構
\n6.6 碳感知資源發(fā)現
\n6.7 實驗結果
\n6.8 小結
\n致謝
\n參考文獻
\n第二部分 智能電網的通信與網絡
\n第7章 分布式電源和通信網絡設計的最佳方法
\n7.1 概述
\n7.2 ICT與氣候變化
\n7.3 微電網
\n7.4 微電網背后的動機
\n7.5 數學模型
\n7.5.1 模型中使用的變量說明
\n7.5.2 模型公式
\n7.5.3 簡單的樣本問題
\n7.5.4 計算結果
\n7.6 結果分析
\n7.7 小結
\n致謝
\n參考文獻
\n第8章 智能電網測試平臺:設計和驗證
\n8.1 概述
\n8.2 背景
\n8.3 相關工作
\n8.4 智能電網測試平臺設計
\n8.4.1 電網架構
\n8.4.2 信息網絡架構
\n8.4.3 IPS設計
\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