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共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個音5分,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攻陷北平為背景,以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胡同為具體環(huán)境,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來展開寫作。通過描寫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描繪了日寇鐵蹄下淪陷區(qū)人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在抗戰(zhàn)中惶惑、偷生、茍安到最后覺醒、反抗的社會心態(tài),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老舍通過這部作品,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即四世同堂式的家庭模式。老舍對這種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理性的批判和反思。通過小說,老舍試圖向人民傳遞這樣一種思想: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于其擁有發(fā)達的經濟、先進的武器,而且取決于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