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幾千年的中國玉文化,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是華夏文明的寫照。當代的玉雕大師們必須深入思考時代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觀,把它融入玉石之中,并賦予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這既是責任和義務,也是神圣的使命和時代的擔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時間,“工匠精神”成為熱議的話題,從各種報紙刊物,到網絡新聞平臺,甚至在微信朋友圈中,“工匠精神”這個充滿傳統(tǒng)色彩的詞匯也成為刷屏熱詞。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從本質上講,“工匠精神”是一種潛心鉆研、認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執(zhí)著精神,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yè)、守正創(chuàng)新。事實上,從古至今,中國從不缺乏“工匠精神”,因為這是中華文化、中華精神和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本然體現。精妙絕倫的玉雕石雕、陶瓷漆器、絲綢刺繡等,以及大的工程如舉世矚目的故宮、天壇等,小的如《核舟記》的精細雕刻等,都是工匠技藝的好展現。更多優(yōu)秀人才、技術從業(yè)者,將“工匠精神”為從我發(fā)揚,是對傳統(tǒng)精神的忠實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