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中原》是一本歷史小說。這個概念就是說,它不是歷史材料的羅列,而是文學作品,要有可讀性、故事性。但我遵守一個原則,那便是《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原則。我不敢和《三國演義》比,只是尊重它的創(chuàng)作原則。《鐵馬中原》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風俗、文告等都有史可查,主要依據是《契丹國志》、《遼史》、《五代史》、《資治通鑒》等其中的有關史料,不敢有絲毫杜撰,更不敢如當前某些書籍或影視一樣“戲說”,那種胡說八道太誤人了!當然,既是小說,那么在細節(jié)上就需要合理虛構,比如一些小人物,如契丹皇太子耶律倍身邊的書記官阿思、招降杜重威時出現(xiàn)的小校孫旺等就是虛構人物。遼太宗在皇位之爭時在哥哥身邊收買安插了不少人,在圍了后晉軍時也俘虜了大量晉軍,這樣的人物出現(xiàn)應是合理的,只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連貫性和可讀性。大遼存在了二百多年,但沒留下自己的史書,肯定是毀于金滅遼、元滅金的戰(zhàn)亂中?!镀醯尽烦蓵谒危哆|史》成書于元,由于歷史原因成書倉促,《遼史》是二十四史中粗糙的一部,這些史料中有些也是相互不符甚至矛盾的。如《契丹國志》載阿保機是“天贊六年”七月死于扶余城,九月葬木葉山,太宗德光即位,“猶稱天贊六年”;而《遼史》卻寫:“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崩……”第二年八月祖陵修成才下葬,九月太宗即位。那么到底是“天贊六年”還是“天顯元年”?查中國歷代紀元表,遼年號“天贊”只有五年,公元926年也就是阿保機死時已經標為“天顯”,遼太宗是927年即位,沒改元仍用“天顯”年號。這年表是歷史專家們定下的,于事實上也合理,阿保機突然崩逝,沒修陵不可能當年下葬,于是便用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