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目錄
1. “存在論轉向”與方法論革命
2.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歷史、理論和文本
3.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時間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4. 馬克思哲學革命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歷史原象
—— 從《未來哲學原理》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5. 從“實踐”轉向“物質生產”的邏輯過渡
—— 試析社會關系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意義
6. 從分工到現(xiàn)實的世界歷史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一種經濟學的現(xiàn)實批判話語
7.交往范疇的科學定位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交往范疇
8.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視角及學術意義
—— 從對西方學界的幾種社會批判理論的批判入手
9. 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中的主導作用
10. 恩格斯是如何定義唯物主義史觀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11. 準確評價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第三卷 目錄
1.《哲學的貧困》為什么是一種“哲學的貧困”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布魯塞爾時期”
——哲學與經濟學研究的直接融合
3.大革命的反思與新問題域的開啟
4.《共產黨宣言》: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制定與闡發(fā)
5.馬克思:共產主義和人類主體的現(xiàn)實解放
6.馬克思是《共產黨宣言》思想的主創(chuàng)者
7.《倫敦筆記》:資本主義理解深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8.基于經濟學視角的現(xiàn)代性批判及其哲學意義
——以馬克思的“倫敦筆記”為例
9.祛除歷史能指的幽靈,解開歷史代表問題之謎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之當代解讀
10.意識形態(tài)的魔力與主體的祛魅
——哲學視域中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和《霧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