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出現在唐代,是集教育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場所,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晚清時期,隨著西學東漸,舊式書院功能逐漸發(fā)生變化,開始引入西學,開辟中西兼容的教育模式。這種功能的變化在天津尤為突出。天津早的書院,是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的問津書院,其后又有三取、輔仁等數座書院。張佩綸、李慈銘、葉昌熾等名士,均曾任問津書院山長,促成晚清天津科舉功名的繁盛,也推動了天津文化的發(fā)展。咸豐十年(1860)天津開埠后,發(fā)展為北方大的通商口岸和洋務活動匯集之地,西學影響開北方風氣之先,出現以書院命名的西學教育機構——中西書院,成為西學傳播和學習的場所。隨著廢除科舉和推行新政,天津的書院基本都改為各級學堂。這是城市文化演進的必然,也是中國社會文化和知識取向變革的體現。這也說明,書院職能隨著社會尤其是文化演進不斷發(fā)生著順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代變革、社會轉型和文化融合同步而行。而且,歷代書院都與當地知識分子有著不解之緣,是學人展示深邃學問的講壇,也是很多士人鉆研深造的學府,進而對各地知識分子群體個性的張揚、學風的砥礪、文化的演變,都產生了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經歷了百余年的沉寂,21世紀初問津書院在天津重現。這不是天津學人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創(chuàng)辦人長期籌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聚集了深厚的人脈,而且攜帶著濃厚的情感,在兼具人文情懷與藝術素養(yǎng)的企業(yè)家支持下,殫精竭慮打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