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河西走廊概述
第一節(jié)歷史
第二節(jié)地理位置和行政區(qū)劃
第三節(jié)自然氣候資源
第四節(jié)地質特點
第五節(jié)歷史文化與民族特點
第六節(jié)河西走廊經濟與生態(tài)危機
第二章鹽堿地的分類、成因及分布
第一節(jié)鹽漬化土壤的分類
第二節(jié)鹽漬土壤鹽漬化形成原因
第三節(jié)中國鹽漬土的分布
第三章河西走廊鹽堿化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鹽堿化成因
第二節(jié)鹽堿地分布和面積
第三節(jié)鹽堿化損失和影響
第四章甘肅省鹽堿地改良的主要模式
一、有機無機相結合治理鹽堿模式
二、水、鹽、肥平衡改良模式
三、種植綠肥-糧草輪作模式
四、鋪沙壓堿-秸稈還田培肥改良模式
五、秸稈還田治理鹽堿培肥增產模式
六、發(fā)展水產養(yǎng)殖模式
七、調整生物結構改良模式
第五章河西走廊地區(qū)常見鹽堿植物
1草麻黃
2中麻黃
3萹蓄
4鹽角草
5鹽爪爪
6細枝鹽爪爪
7尖葉鹽爪爪(原變種)
8白莖鹽生草
9鹽節(jié)木
10鹽穗木
11堿蓬
12鹽地堿蓬
13囊果堿蓬
14角果堿蓬
15盤果堿蓬
16平臥堿蓬
17濱藜
18野濱藜
19疣苞濱藜
20韃靼濱藜
21中亞濱藜(原變種)
22西伯利亞濱藜
23榆錢菠菜
24藜
25小藜
26灰綠藜
27霧冰藜
28地膚
29堿地膚
30黑翅地膚
31豬毛菜
32松葉豬毛菜
33珍珠豬毛菜
34鎖陽
35沙芥
36寬葉獨行菜
37脹果甘草
38甘草
39洋甘草
40天藍苜蓿
41野苜蓿(原變種)
42黃花草木樨
43白花草木樨
44披針葉野決明
45苦馬豆
46苦豆子
47酢漿草
48白刺
49駱駝蓬
50蒺藜
51檉柳
52多枝檉柳
53異花檉柳
54金塔檉柳
55甘蒙檉柳
56甘肅檉柳
57莎車檉柳
58鹽地檉柳
59長穗檉柳
60短穗檉柳
61白花檉柳
62剛毛檉柳
63細穗檉柳
64多花檉柳
65紅砂
66五柱紅砂
67紫穗槐
68梭梭
69白梭梭
70駱駝刺
71沙棗(原變種)
72黃花補血草
73二色補血草
74耳葉補血草
75羅布麻
76小白藜
77鵝絨委陵菜
78大葉白麻
79羊角子草
80地梢瓜
81鵝絨藤
82砂引草
83地錦
84馬齒莧
85擬漆姑
86泥胡菜
87山萵苣
88蘆葦
89披堿草
90芨芨草
91羊草
92賴草
93燈心草
94短芒大麥草
95堿茅
96隱花草
97扁稈藨草
98喜鹽鳶尾
99海乳草
100獐毛
101蒙古鴉蔥
102裂葉風毛菊
103乳苣
104馬藺
105 沙打旺
106曼陀羅
107枸杞
108寧夏枸杞
109水苦荬
110車前
111平車前
112鹽生車前
113野胡麻
114蒼耳
115野菊
116毛果小甘菊
117茵陳蒿
118堿蒿
119牛蒡
120 堿菀
121冰草
122假葦拂子茅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