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察雅兩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在吐蕃時期佛教的引進、傳播和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并成為朗達瑪滅佛后吐蕃佛教僧侶的避難所以及后弘期佛教下路弘傳的源頭,在藏傳佛教發(fā)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段鞑貣|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調查與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上、下兩編。上編為調查報告,分為三章:第一章詳細介紹了芒康縣5處吐蕃佛教造像的保存現狀與特征,分別為查果西溝摩崖造像、朗巴朗增拉康造像、扎金瑪尼石刻造像、達瓊摩崖造像、拉果頂摩崖造像;第二章詳細介紹了察雅縣2處吐蕃佛教造像的保存現狀及特征,分別為向康造像、仁達摩崖造像;第三章詳細介紹了周邊地區(qū)吐蕃佛教造像的發(fā)現與概況以及其中3個地區(qū)吐蕃佛教造像的保存現狀及特征,分別為西藏昌都市江達縣西鄧柯吐蕃佛教造像、青海玉樹州玉樹市貝納溝和勒巴溝吐蕃佛教造像、青海海西州都蘭縣露斯溝吐蕃佛教造像。下編為綜合研究,分為兩章:第一章對芒康、察雅兩縣的吐蕃佛教造像進行了類型學分析,并對造像的起源、形成與發(fā)展進行了綜合研究;第二章將芒康、察雅吐蕃佛教造像的特征、題材等與周邊地區(qū)的吐蕃佛教造像進行了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