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我們整個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人人都有發(fā)言權。作為家長,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健康成長;作為教育者,他們希望自己快樂工作,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順利。作為社會的人,教育和我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于是,教育教學改革就變成一個老生常談,又常談常新的話題。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我們需要面對很多主題,但有些主題是我們不能邁過,也不能忽視的,比如教師的心理幸福感。越來越多的資料、信息和研究結果表明,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職業(yè)倦怠、職業(yè)幸福感需要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職業(yè)幸福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教師心理資本來概括。換句話說,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高有利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雖然課堂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但是我們更應該在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身上下功夫。如果教師心理層面需要更多的關注、支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支持,會不經意地影響一個班級。例如,有的教師需要得到學生支持,當有些學生表現(xiàn)出不支持的行為時,這些教師就會對這些學生有另外的看法。而那些喜歡積極回應老師的學生,就會被老師列為“好學生”。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老師整堂課目光只看向某幾個人或者某一小片群體。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育人者。當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關系不融洽的時候,學生們的學習態(tài)度勢必會因此發(fā)生改變。所以我們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尤其不能忽視對教師的心理幫助、心理建設及心理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