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巖石地區(qū)基坑工程現狀
1.2 土巖組合基坑的特點和問題
1.2.1 土巖組合基坑的特點
1.2.2 土巖組合基坑工程面臨的問題
1.3 基坑變形研究現狀
1.3.1 基坑變形經典文獻概述
1.3.2 基坑變形預測的研究
1.4 研究內容和創(chuàng)新點
1.4.1 研究內容
1.4.2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實測數據庫的建
2.1 數據庫的建立
2.1.1 區(qū)域背景
2.1.2 基坑概況
2.1.3 幾何分析
2.2 研究參數的定義
2.2.1 納入分析范疇的量測項目
2.2.2 形變參數的定義
2.2.3 工況的定義
第3章 工程地質與支護方式分析
3.1 工程地質特性
3.1.1 土巖組合地層工程地質分
3.1.2 典型地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3.2 圍護結構特性
3.2.1 土巖組合基坑常用圍護結構形式
3.2.2 土巖組合地鐵基坑典型圍護結構
第4章 土巖組合基坑地表變形特性分析
4.1 地表最終變形
4.1.1 地表最終變形值的分布
4.1.2 基坑外圍的地表變形模式
4.2 地表最大沉降值
4.2.1 地表最大沉降與開挖深度間關系
4.2.2 嵌巖樁與吊腳樁的對比
4.3 地表沉降的空間分布
4.3.1 地表沉降分布模式
4.3.2 最大地表沉降的位置
4.3.3 地表沉降的影響范圍
4.4 地表沉降與土層厚度的關系
4.4.1 對地表最大沉降值的影響
4.4.2 對地表最大沉降位置、沉降范圍的影響
4.5 地表沉降的時間特性
4.5.1 灌注樁未嵌入基底
4.5.2 灌注樁嵌入基底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土巖組合基坑圍護結構變形特性分析
5.1 圍護結構最大側移
5.1.1 最大側移量
5.1.2 最大側移位置
5.2 圍護結構側移與土層厚度的關系
5.3 圍護結構側移與首道支撐的關系
5.4 圍護結構側移與地表沉降的關系
5.5 圍護結構位移的時間特性
5.5.1 灌注樁未嵌入基底
5.5.2 灌注樁嵌入基底
5.6 坑底回彈、立柱豎向位移分析
5.6.1 坑底回彈
5.6.2 立柱豎向位移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土巖組合基坑開挖變形動態(tài)預測研究
6.1 基坑變形預測的意義
6.2 基坑變形監(jiān)測時間序列的數學描述
6.3 監(jiān)測信息時間序列的SVM模型
6.3.1 統(tǒng)計學習理論的核心
6.3.2 支持向量機的分類
6.3.3 支持向量機的核函數
6.3.4 SVM模型的參數選擇
6.4 基坑變形預測的PSO-SVM模型
6.4.1 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
6.4.2 PSO-SVM模型
6.5 工程應用一:土巖組合基坑變形的時序預測
6.5.1 地表沉降變形預測
6.5.2 圍護結構側移預測
6.6 工程應用二:獲取圍護結構最大允許側移
6.6.1 方法思路
6.6.2 圍護結構變形影響因素
6.6.3 土巖組合基坑最大允許側移預測
6.7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基坑施工智能控制
6.8 本章小結
第7章 土巖組合基坑風險評價和變形控制指標研究
7.1 土巖組合基坑總體風險評價
7.1.1 評價考慮因素
7.1.2 建筑物接近程度分區(qū)
7.1.3 周邊地層影響分區(qū)
7.1.4 風險等級劃分
7.2 土巖組合基坑變形控制指標
7.2.1 地表變形
7.2.2 建(構)筑物變形
7.2.3 管線變形
7.3 基坑變形的動態(tài)控制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8.1 總結
8.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青島地區(qū)土巖組合地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統(tǒng)計
附錄B 青島地區(qū)土巖組合基坑總體風險評價指標及變形控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