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到清末,古代河北文學走過了一條曲折、漫長的發(fā)展道路。在河北地域內,早出現的、較為成熟的文學形態(tài)是上古時期的神話。中國古代四大神話之首的女媧補天即與河北的冀州有關,河北省邯鄲市的涉縣至今仍保留著紀念女媧的媧皇宮。促使華夏民族得以形成的炎黃阪泉之戰(zhàn)即發(fā)生在現今的河北懷來一帶。承德的棒槌山和蛤蟆石也同樣見證著大禹治水神話的流傳。這些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肇啟了河北文學的源頭。進入周代,隨著禮樂的建立、普及和禮樂文化的發(fā)展,《詩經》中的《邶風》成為河北文學的代表,并初步顯現出河北文學的地域化特征。但就整體而言,這一時期的河北文學還處于泛音階段,主旋律并不突出。直至進入戰(zhàn)國,由于諸侯爭雄,更由于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形成了實質性威脅,河北處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接處的獨特位置逐步凸顯,彪悍任俠的地域文化風格逐漸形成,慷慨悲歌才隨著《易水歌》的唱響而成為河北文學的基調,并對后世的河北文學乃至河北的地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河北獨特的文化特征深刻地影響了本土的韻文與散文創(chuàng)作。代表作家就是生活于戰(zhàn)國后期的百科全書式人物荀子。渾厚的《荀子》散文,深刻影響后世詩詞的《成相》,直接開啟漢賦寫作的《賦》篇,代表了此一時期河北文學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