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醫(yī)與西醫(yī)的不斷融合,人們對中醫(yī)的認識不斷變化。其中,變化沖擊*的筆者認為是針灸學。針灸從古代的治各種內科雜病的立竿見影逐漸變?yōu)楝F(xiàn)代以結構針法為首的治療痛癥為主的方法,并與近代后起的如干針等爭得不可開交。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說穿了是我們對古人中醫(yī)理論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古人在黃帝內經中八成以上的內容在講針灸,在講針灸的同時,分段建立了藏象、陰陽、五行、經絡等等復雜又艱澀難懂的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模型之間不再相互關聯(lián),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的模型?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古人的理念中,是非其人而不傳,所以,一直以來,沒有明顯說明這些模型背后的基礎。那么,什么是基礎?其實可以說就是我們一直不太了然的河圖,洛書模型。只不過這些模型都忘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物。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古人的天文學,天地觀,正是這一個參照物,通過對蓋(渾)天說的重新解讀,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陰陽、五行、經絡原來全都來自于此。而且正是古代天文學才是串連不同理論之間的引線,把看似不相關的五行、經絡等等理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正是基于天文學基礎,筆者從新的角度解釋了針灸學中一直悖論的問題,深化了五行的理論。針灸理論長期對經絡實質、經絡走向等等內容模棱兩可,也不知五行陰陽與經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筆者通過對照天文模型,理解古人創(chuàng)造經絡的來源和方式,解決經絡向心、循環(huán)的問題,解決五腧穴關系,真正擴展針灸調整氣機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