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要言要義
本書配套數字交互資源使用說明
緒論 001
節(jié)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概況 001
一、 復原研究工作的起源 001
二、 復原研究工作穩(wěn)步發(fā)展 003
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鑒定會 008
一、 鑒定會概況 008
二、 鑒定會之后 010
第三節(jié) 心聲與呼吁 015
一、 撰寫本書的由來 016
二、 為“復原”正名.不要將“復原”與“復制”混為一談 017
|上篇|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總論 021
章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應有的地位 023
節(jié)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進入先進行列的時間 023
一、 科學技術進入先進行列的基礎 023
二、 中國科學技術在秦漢時期開始進入先進行列 024
三、 中國科學技術不再先進 028
四、 落后必然挨打 031
第二節(jié) 中國機械在古代科學技術中的地位 034
一、 機械的定義 034
二、 有代表性的古代科技成果大多屬于機械范疇 036
三、 古代科技的先進性與機械科技密切相關 037
四、 科技發(fā)展促進了機械本身的發(fā)展 048
第二章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的理論問題 053
節(jié) 復原研究的意義和作用 053
一、 復原研究有利于形象地反映古代科技發(fā)展的盛況 053
二、 復原研究成果改變了社會面貌 055
三、 復原研究是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057
四、 復原研究有利于挽救瀕臨失傳的古代技藝 058
五、 復原研究應尊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059
第二節(jié) 復原研究的依據 061
一、 復原研究依據的來源 061
二、 收集復原研究資料的具體方法 063
第三節(jié) 復原研究的過程 068
一、 復原研究課題的確定 068
二、 復原研究課題資料的收集、調研和考證 069
三、 復原模型的設計 071
四、 復原模型的制造 072
第四節(jié) 復原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 075
一、 可靠性 075
二、 科學性 075
三、 多樣性 078
第五節(jié) 復原模型的動力問題 079
一、 復原模型的驅動力矩M模 079
二、 復原模型的摩擦力 081
三、 確保復原模型動力性能的方法 081
第三章 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科技館建設 083
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與科技發(fā)展 083
一、 傳統(tǒng)文化的概況 083
二、 歷史上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的破壞 085
三、 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劣并存 087
四、 傳統(tǒng)文化促進了部分復原研究內容的發(fā)展 090
第二節(jié) 形勢呼喚更多更好的中國古代科技館 091
一、 復原研究工作的現(xiàn)狀與要求 091
二、 建什么樣的中國古代科技館 094
三、 關鍵是人才 102
|下篇| 中國古代機械復原研究分論 105
第四章 農業(yè)機械 107
節(jié) 整地機械 108
一、 犁的形成 109
二、 直轅犁及其受力分析 111
三、 曲轅犁及其受力分析 114
四、 碎土機械 116
第二節(jié) 播種機械 119
一、 播種方法 119
二、 三腳耬的結構和使用 119
三、 壓實機械 121
第三節(jié) 灌溉機械 123
一、 桔槔 123
二、 轆轤 125
三、 龍骨水車 129
四、 筒車 139
五、 井車 147
第四節(jié) 收割、脫粒和清選機械 150
一、 收割方法與工具 150
二、 脫粒方法與機械 151
三、 清選機械 153
第五節(jié) 糧食加工機械 159
一、 石碾棒和石碾盤 159
二、 碓 159
三、 磨 168
四、 碾 179
第六節(jié) 風力機械 180
一、 風力機械的功用 180
二、 臥軸式風車 181
三、 立軸式風車 183
第七節(jié) 水輪三事 188
一、 中國多用水輪的發(fā)展簡況 188
二、 農業(yè)機械的成就.明代水輪三事 190
第五章 手工業(yè)機械 193
節(jié) 鉆孔工具 194
一、 牽鉆 194
二、 舞鉆 195
第二節(jié) 冶金鼓風機械 196
一、 皮橐 196
二、 木扇及水排 197
三、 風箱 204
第三節(jié) 陶瓷機械 206
一、 陶器與陶車 206
二、 瓷器與瓷車 208
第四節(jié) 軋車與紡車 211
一、 軋車 211
二、 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 214
三、 水轉大紡車 217
第五節(jié) 鑿井與汲鹵機械 219
一、 鑿井技術與機械 220
二、 汲鹵技術與機械 224
第六節(jié) 制糖機械 227
一、 制糖源流 227
二、 糖車 228
第七節(jié) 采玉與磨玉機械 229
一、 玉器概說 230
二、 磨玉車 230
第八節(jié) 印刷及活字架 233
一、 印刷源流 233
二、 檢字木輪 234
第九節(jié) 指南針 236
一、 指南針的起源 236
二、 磁石的應用 237
三、 指南針搬上船 238
四、 水運事業(yè)大發(fā)展 242
第六章 運輸起重機械 245
節(jié) 車輛 246
一、 車輛的形成 246
二、 車輛的應用與發(fā)展 248
第二節(jié) 獨輪車與木牛流馬 251
一、 獨輪車 251
二、 木牛流馬.特殊的獨輪車 256
第三節(jié) 古船與明輪船 259
一、 古船的起源 259
二、 古船的主要類型與結構 260
三、 船舶動力 264
四、 明輪船 266
第四節(jié) 古代起重裝置 270
一、 滑輪 270
二、 絞車 271
第五節(jié) 古代起重裝置的綜合利用——懸棺升置 277
一、 千古之謎.懸棺 277
二、 謎中之謎.懸棺升置 280
第六節(jié) “懷丙撈牛”傳奇真相 286
一、 鐵牛的用處 286
二、 懷丙因何“撈”牛 287
三、 懷丙如何“撈”牛 288
四、 懷丙其人其事 289
第七章 戰(zhàn)爭器械 291
節(jié) 偵察器械 293
一、 偵察簡介 293
二、 巢車 293
三、 望樓 296
第二節(jié) 遠射兵器 298
一、 弓 298
二、 弩和特種弩 299
三、 砲 304
四、 炮.火炮 308
第三節(jié) 車戰(zhàn)與戰(zhàn)車 310
一、 車戰(zhàn)源流 310
二、 車戰(zhàn)法 310
三、 戰(zhàn)車 313
第四節(jié) 防御建筑與防守器械 315
一、 防御建筑 316
二、 防守器械 318
第五節(jié) 攻堅器械 327
一、 進攻準備 328
二、 進攻方法之一.挖掘地道 331
三、 進攻方法之二.破壞防御設施、殺傷防守人員 336
四、 進攻方法之三.強行登城 344
第六節(jié) 其他戰(zhàn)爭器械 351
一、 揚塵方法與揚塵車 351
二、 火攻器械及猛火油柜 354
第七節(jié) 古代火箭及世界上早的噴氣飛行試驗 359
一、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簡介 359
二、 世界上早的噴氣飛行試驗 364
第八章 自動機械 367
節(jié) 指南車 369
一、 中國古籍上關于指南車的記載 369
二、 定軸輪系指南車 372
三、 差動輪系指南車 381
第二節(jié) 記里鼓車 384
一、 中國古籍上關于記里鼓車的記載 385
二、 《宋史》中的盧道隆記里鼓車 385
三、 王振鐸的記里鼓車復原工作 388
四、 全面再現(xiàn)宋代盧道隆記里鼓車的思考 389
第三節(jié) 被中香爐 392
一、 被中香爐的記載與實物 392
二、 被中香爐的原理與結構 393
三、 被中香爐的發(fā)展與應用 394
四、 丁緩其人其事 395
第四節(jié) 張衡候風地動儀 396
一、 張衡地動儀的古籍記載 397
二、 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 398
三、 張衡地動儀的意義 401
四、 張衡其人其事 402
第五節(jié) 舂車與磨車 403
一、 事情的原委 403
二、 舂車與磨車的尺寸和結構 405
第六節(jié) 其他自動機械 407
一、 古代的動力與控制水平 407
二、 古籍記載中可信的自動機械 408
三、 古籍記載中不可信的自動機械 412
四、 古籍記載中尚待研究的自動機械 417
參考文獻 423
古籍 423
現(xiàn)當代圖書 424
附錄一 中國機械史大事記 426
附錄二 中國歷代紀元簡表 430
附錄三 歷代尺寸對照表 431
索引 433
后記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