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古橋(修訂版)》作者呂偉剛是塘棲本土人士,近年來熱衷于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塘棲古橋》是其一個收獲??刺翖臍v史,橋不可缺位。雖然,塘棲的橋已不是原先的狀貌,但呂偉剛的寫作還是頗富文化意義的。通過搜尋、挖掘、整理,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固定下來,其實是固定了塘棲石文化或橋的文化,這樣的勞動,是很有意義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元素;一個地方的文化元素,體現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質。北京的琉璃,陜北的黃土高坡,上海的樓宇,安徽的粉墻黛瓦,草原上的蒙古包,新疆的大沙漠,湘西的邊城,漠河的冰雪,金陵的石頭城……塘棲呢,因了河湖港汊墩阜比比,橋便成其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了。竹橋、木橋、石梁平橋、石拱橋,甚至還有半座橋,各式各樣的橋。除了因地制宜,還有許多浪漫的文化追求,諸如在橋上刻一頂偌大的笠帽,諸如刻一些戲文情節(jié)和花草蟲魚,或者刻一些對子或者刻一些碑文。這些,都為塘棲的橋文化留下了風雅,也留下了隱于塵封歷史的塘棲故事。呂偉剛通過不斷地尋訪,不斷地記錄,不斷地考證,孜孜以求的是留住歷史、再現歷史。囿于條件,《塘棲古橋》雖不能說是塘棲古橋的全部呈現,但的確可以讓我們讀到塘棲的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