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四大體液學說,古羅馬的蓋倫把這種理論發(fā)揚光大,發(fā)展出一套包括天象、血氣、寒熱、干濕等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的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其后一千多年被奉為絕對真理,無人質疑。 但十六世紀有個人站了出來,指出蓋倫的解剖學有許多錯誤。根據這些錯誤來判斷,他認為蓋倫從未解剖過人體,蓋倫的“人體解剖學”,是根據動物解剖推測出來的。這樣的挑戰(zhàn)在當時近乎瀆神,于是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但到了最后,捍衛(wèi)蓋倫的人們不得不放棄抵抗,因為挑戰(zhàn)者親自動手解剖人體,得到的證據無可辯駁。這位挑戰(zhàn)者就是維薩里。 維薩里以親手解剖、親眼觀察為根基,編撰了史詩級別的《人體結構》。這不僅讓醫(yī)學生能學到正確的人體解剖,更重要的是,他讓人們意識到,世上沒有永遠正確的大師,求知不能靠背誦權威的典籍,而必須自己去觀察自然。 后世有人注意到,1543年,歐洲有兩部著作問世,其中一部改變了人類對“大宇宙” (天體)的看法,另一部改變了人類對“小宇宙”(人體)的看法。因為這種改變,人們認為這兩部著作的出版是個分水嶺,從那以后,人類開始進入現代科學時代。這兩部著作,一部是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另一部就是維薩里的《人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