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期望從東亞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都城”的研究視域出發(fā),在“東亞都城時代”形成與解體的背景中,發(fā)掘長安都城空間在日本的復制與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學中引起的連鎖性反映。在橫向軸上,本書選取了漢詩、日記、說話、繪卷、物語等文類,通過探討不同文類在表現(xiàn)長安都城上的等級關系,深度剖析了漢文學與假名文學這兩種不同書寫載體中“長安表述”之差異。在縱向軸上,重點探討了八至十三世紀日本人對長安都市景觀的認知流變,指出了宮廷官僚與寺院僧侶等不同階層對長安的知識儲備與傳播途徑,考察了古代日本人的都城思想與中國觀。 書稿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稽考了《懷風藻》中具有長安體驗的詩人及詩作。第二章研究了“敕撰三集”對長安的消極書寫。第三章指出了《本朝無題詩》中“長安=平安京右京”模式的建立,實際上展現(xiàn)了日本人的都城觀——即平安京是囊括唐長安、洛陽兩大都城的巨大存在。第四章討論了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的長安敘事,如何在日本文學中衍生出了“遣唐使在長安遭受迫害”這一母題。第五、六章分別以《吉備大臣入唐繪卷》和《弘法大師行狀繪》為研究對象,考察了中世繪卷中的長安圖像。第七章以《松浦宮物語》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物語中的長安地名和地理想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