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濱江小鎮(zhèn)的“神童” 001
一 黃橋丁家 001
二 早期教育 003
三 科場失意,安知非福 006
四 明師助立鴻鵠志 011
第二章 從東洋到西洋 016
一 東京神田區(qū)的中國留學生 016
二 江蘇同鄉(xiāng)會與«江蘇»雜志 019
三 遠方的呼喚 023
四 萬里遠航 025
五 英倫小鎮(zhèn)的中學生活 028
六 坎坷求學路 031
第三章 歸國及第一次西南考察 039
一 踏上滇黔路 040
二 拜訪恩師 048
三 榮歸故里 051
四 南洋中學 054
第四章 洋學生遭遇舊衙門 058
一 清末民初的中國地質事業(yè) 058
二 有名無實的地質調查所 060
三 自辦教育,培養(yǎng)人才 064
四 太行山地質考察 066
五 二度入滇 069
六 重拾教鞭 077
七 停辦地質研究所 082
八 地質調查所的初創(chuàng)時期 086
九 遺傳學研究 095
十 陪同梁啟超游歷歐洲 099
十一 忘年交 107
十二 漫游“新大陸” 110
十三 清廉與清貧 112
第五章 經商、治學、辦報、辯論:萬花筒般的生活 117
一 經營北票煤礦 117
二 用科學方法研究歷史 119
三 地質與考古 121
四 «天工開物» 125
五 談政治,寫文章 128
六 努力社與«努力周報» 133
七 中國地質學會 137
八 中國科學社 139
九 科玄論戰(zhàn) 148
十 «努力周報»停刊 156
十一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 161
十二 卷入政治漩渦 165
第六章 畢竟是書生 170
一 誰能救江蘇 170
二 辭職南下 174
三 淞滬商埠總辦 180
四 孫傳芳兵敗 190
五 留與他人評說 192
六 書生本色 202
七 避居大連 204
八 廣西之行 209
第七章 回歸學界 212
一 北伐勝利,軍閥混戰(zhàn)暫告結束 212
二 丁版«徐霞客游記»出版 214
三 擔起«梁啟超年譜長編»編纂重任 215
四 昔年通緝犯,今日座上賓 219
五 剪不斷理還亂的政治情結 221
六 西南考察前的周密準備 223
七 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西南考察 225
八 回歸地質調查所 232
九 老友重逢 233
十 “新北大”的新教授 234
十一 九一八事變 241
十二 國家危亡與“新式獨裁” 246
十三 國難當頭,再涉政治 249
十四 «獨立評論» 251
十五 國防設計委員會 256
十六 熱河失守,華北危殆 262
第八章 一位愛國學者的人生最后歲月 268
一 再度訪美 269
二 蘇俄見聞 275
三 更證蘇聯氣象新 285
四 一波三折的“中研院總干事”聘任 292
五 雷厲風行的改革者 300
六 壯大中央大學地質系 309
七 時刻不敢忘憂國 312
八 赴湘考察 318
九 偶然疏忽與失敗的搶救 322
十 埋骨何須桑梓地 328
丁文江年譜 332
主要參考文獻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