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無線電測向任務 1
1.2 無線電測向應用 1
1.3 無線電測向簡史 2
1.4 本書導讀 4
1.5 本章小結 4
本章參考文獻 5
第2章 無線電測向概論 6
2.1 無線電測向機理 6
2.2 測向體制與分類 6
2.3 測向機性能指標 8
2.4 測向誤差源及其影響 10
2.4.1 干擾 10
2.4.2 噪聲 11
2.4.3 陣元位置誤差 12
2.4.4 陣元互耦 13
2.4.5 通道失配 15
2.5 測向系統(tǒng) 17
2.5.1 系統(tǒng)組成 17
2.5.2 基本功能單元 18
2.5.3 綜合功能單元 22
2.6 幾種典型測向系統(tǒng)簡介 23
2.6.1 國外測向系統(tǒng)介紹 23
2.6.2 國內測向系統(tǒng)介紹 26
2.7 本章小結 31
本章參考文獻 31
第3章 無線電測向方法 32
3.1 相位響應型測向 33
3.1.1 一維角測向 33
3.1.2 二維角測向 51
3.1.3 其他測向算法 66
3.2 幅度響應型測向 68
3.2.1 一維角測向 69
3.2.2 二維角測向 76
3.3 陣列響應型測向 84
3.3.1 非子空間測向法 86
3.3.2 子空間測向法 94
3.3.3 其他相關理論與分析 131
3.4 其他測向體制 151
3.4.1 相位轉幅度型測向 151
3.4.2 頻率響應型測向 154
3.4.3 時間響應型測向 163
3.5 本章小結 164
本章參考文獻 165
第4章 無線電測向工程實踐 170
4.1 相位差與幅度測量方法 170
4.1.1 相位差測量 170
4.1.2 幅度測量 189
4.2 校正與標定 198
4.2.1 陣元位置誤差校正 198
4.2.2 天線陣互耦補償 201
4.2.3 接收通道失配校正 203
4.2.4 天線陣互耦及其位置誤差綜合校正 204
4.2.5 外場測試入射方向標定 206
4.3 測向模糊及解決方法 208
4.3.1 測向模糊概述 208
4.3.2 一階模糊 209
4.3.3 高階模糊 231
4.4 無線電測向的數據融合 236
4.4.1 數據融合 236
4.4.2 參數融合 236
4.4.3 測向結果融合 237
4.5 測向系統(tǒng)總體設計技術 242
4.5.1 任務分析 243
4.5.2 設計要點 244
4.5.3 系統(tǒng)方案 250
4.6 本章小結 251
本章參考文獻 251
第5章 無線電測向技術發(fā)展 253
5.1 信號分析與測向一體化 253
5.1.1 基于信號分離的測向方法 253
5.1.2 基于測向的信號分離方法 257
5.1.3 信號分析與測向綜合方法 258
5.2 多信號快速測向 263
5.3 人工智能測向技術 265
5.3.1 人工智能測向技術現狀概述 265
5.3.2 人工智能測向技術案例 270
5.4 壓縮感知測向技術 277
5.4.1 稀疏表示模型 277
5.4.2 l1-SVD算法 278
5.4.3 算例 278
5.5 仿生測向技術 280
5.5.1 基于奧米亞棕蠅耦合聽覺結構的仿生測向原理 280
5.5.2 算例 282
5.6 本章小結 284
本章參考文獻 284
附錄A 第3章有關公式推導 289
附錄B 第4章有關公式推導 298
附錄C 計算機程序 319
縮略語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