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001
第一節(jié) 基本問題概述001
一 選題緣起001
二 基本問題概述002
三 研究價值003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003
一 清人研究概述003
二 20世紀的主要研究成果014
三 有益的啟示和存在的問題020
第三節(jié) 本書的任務021
一 研究對象的時空范圍021
二 研究重點難點022
三 創(chuàng)新點023
四 研究方法025
第一章 關于京師地理條件的觀念及變化027
第一節(jié) 元明以前人們的觀念027
一 漢、唐、北宋時期人們對都城地理優(yōu)勢的認識027
二 宋、遼、金、南宋“天地之中”觀念的變化034
第二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上)040
一 元兩都制、明兩京制確立的認識基礎040
二 關于京師地理位置優(yōu)勢的共同認識046
三 關于“北乃天下之中”“燕乃地之勝”的觀念048
第三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下)051
一 對京師戰(zhàn)略位置與統(tǒng)治安全的憂慮051
二 對京、邊糧食供應與京師糧食安全的議論055
第四節(jié) 辨析與評論062
一 北京處于“天時地利以限南北”的中心位置062
二 多種因素促成北京成為元明都城066
三 對都燕之不同認識的析論071
第二章 關于北方農業(yè)生產與京師仰食東南的矛盾及意識078
第一節(jié) 元明以前人們的觀點078
一 漢唐人們對黃河流域農田水利與京師糧食供應關系的看法078
二 漢唐國家對西北農田水利管理的法規(guī)化意識083
三 漢唐人們對長江流域地理條件與農業(yè)發(fā)展狀況的見解086
四 北宋時人們對北方地理條件與農業(yè)發(fā)展關系的認識088
第二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上)093
一 利用北方地理條件發(fā)展農田水利的自覺認識與實踐093
二 西北農田水利管理之法規(guī)化意識的恢復和淡漠102
三 關于畿輔地理條件與農田水利成效的批評意見109
第三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下)117
一 京師糧食供應仰給東南的基本國策117
二 江南官員學者對江南賦稅之重的強烈意識及其論證127
三 江南官員學者發(fā)展西北水利的主張與客觀效果140
四 北方官員反對發(fā)展西北水利的認識根源與經濟根源147
第四節(jié) 辨析與評論149
一 關于北方農業(yè)狀況評價的辨析149
二 元明北方賦役輕重問題157
三 京師糧食依賴東南政策之得失及其認識根源、歷史根源析論160
四 江南官員學者發(fā)展西北水利主張的合理性與局限性165
第三章 關于漕運、海運與地理條件的關系及認識170
第一節(jié) 元明以前人們的觀念170
一 漢、隋、唐、宋時期人們對漕運與京師糧食供應關系的觀點170
二 宋金時人們對華北平原水源條件與京邊糧食供應關系的認識183
第二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上)187
一 對京通之間地勢水源問題的爭論187
二 對運河水源不足與利用運河困難的共同認識與實踐199
三 國家對漕運管理之法典化意識的形成與加強204
第三節(jié) 元明時期人們的認識與實踐(下)209
一 對海運、漕運供應京師糧食的肯定評價209
二 對漕運負面后果的見解215
三 明代對恢復海運的三種意見222
第四節(jié) 辨析與評價228
一 對歷代漕運制度初步總結之分析228
二 對運河與漕政弊端議論的評價231
三 對于漕運違反自然條件的總評論232
四 對明代關于海運三種意見的辨析235
五 關于建都與糧食運輸關系議論的評價236
結語 理論啟示和實踐意義239
一 歷史理論的地位和價值239
二 前人實踐與認識對現(xiàn)實政治經濟建設的借鑒意義243
參考文獻247
后記258
再版后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