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199.00
作 者: | 馮友蘭 |
出版社: | 中國畫報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暫缺 |
ISBN: | 9787514617689 | 出版時間: | 2020-01-01 | 包裝: | |
開本: | 32 | 頁數(shù): | 2560 | 字數(shù): |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jié) 本來的歷史和寫的歷史
第二節(jié) 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寫的歷史和史料
第四節(jié) 什么是哲學?
第五節(jié) 理論思維和形象思維
第六節(jié) 哲學與世界觀
第七節(jié) 哲學中的主要派別
第八節(jié) 哲學和哲學史
第九節(jié) 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特殊任務
第十節(jié) 階級觀點和民族觀點
第十一節(jié) 中國哲學史的分期
第一冊
緒 論
第一章 商、周奴隸社會的興盛與衰微——商代和西周時期(前16 世紀至前8 世紀)宗教天道觀的變化和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
第一節(jié) 商代奴隸和勞動人民的生產斗爭科學知識技術工藝的進步
第二節(jié) 商代的階級對立及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第三節(jié) 商末階級斗爭及商周民族斗爭的激化
第四節(jié) 周公旦鞏固奴隸制的措施
第五節(jié) 周公旦對于奴隸主的天命論的補充
第六節(jié) 古代素樸唯物主義和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第七節(jié) 西周奴隸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權的動搖
第二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轉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第一節(jié) 大轉變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第二節(jié) 大轉變時期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xiàn)
第三節(jié) 大轉變時期——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斗爭和奴隸身份的解放
第四節(jié) 大轉變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與沒落奴隸主貴族奪權與反奪權的斗爭
第五節(jié) 春秋時期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斗爭——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的初步發(fā)展,“法”與“禮”的斗爭
第六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活躍和思想戰(zhàn)線上的“百家爭鳴”
第三章 齊、晉兩國的改革及齊桓、晉文的霸業(yè)
第一節(jié) 齊、晉兩國在春秋時期的地位
第二節(jié) 齊桓公與管仲
第三節(jié) 管仲在齊國“相地衰征”的歷史意義
第四節(jié) 管仲對于分封制的改革
第五節(jié) 管仲“尊賢育才”的政策
第六節(jié) 管仲對于舊制度改革的不徹底性
第七節(jié) 管仲“富國強兵”的政策
第八節(jié) 管仲對諸侯國的關系的政策
第九節(jié) 晏嬰的折中、調和論
……
第四節(jié) 玄學與抽象思維
第三十八章 王弼、何晏的貴無論——玄學的建立及其發(fā)展的第一階段
第一節(jié) 王弼、何晏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jié) 何晏的《道論》
第三節(jié) 王弼、何晏關于“無名”的辯論
第四節(jié) 王弼關于一般和特殊的關系的幾種說法
第五節(jié) 王弼關于“一”和“多”的理論
第六節(jié) 王弼關于常、變、動、靜的理論
第七節(jié) 王弼關于社會人生方面的理論
第八節(jié) 王弼、何晏關于“圣人”有情、無情的辯論
第三十九章 嵇康、阮籍及其他“竹林名士”
第一節(jié) 從黃老到老莊
第二節(jié)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一層次——“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節(jié) 嵇康論精神境界的第二層次——“心不違乎道”
第四節(jié) 嵇康論音樂
第五節(jié) 嵇康對于當時社會迷信的態(tài)度
第六節(jié)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
第七節(jié) 阮籍的《達莊論》
第八節(jié) “達”與“作達”
第四十章 裴的崇有論和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玄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第一節(jié) 裴和他的《崇有論》
第二節(jié) 裴全部哲學思想的自述
第三節(jié) 裴所提出的貴無論的社會根源
第四節(jié) 裴所說的貴無論的社會影響
第五節(jié) 裴總論有無
第六節(jié) 所謂“言意之辯”
第七節(jié)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
第八節(jié) 從王弼到郭象
第四十一章 郭象的“無無論”——玄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
第一節(jié) 向秀的《莊子注》和郭象的《莊子注》的關系
第二節(jié) 郭象關于“有”和“無”的理論
第三節(jié) 郭象關于“性”和“命”的理論
第四節(jié) 郭象關于動、靜和生、死的理論
第五節(jié) 郭象關于“無對”和“有對”的理論
第六節(jié) 郭象關于“有言”和“無言”的理論
第七節(jié) 郭象關于“無心”、“無為”及“無待”的理論
第八節(jié) 郭象關于“圣人”的理論
第九節(jié) 郭象關于“名教”與“自然”的理論
第十節(jié) 郭象的《莊子序》和《莊子注序》
第四十二章 魏晉之際玄學以外的唯物主義和進步的社會思想
第一節(jié) 曹植的唯物主義思想
第二節(jié) 楊泉的《物理論》
第三節(jié) 鮑敬言的“無君論”
第四十三章 玄學的尾聲及其歷史的功過
第一節(jié) 《列子》和《列子注》
第二節(jié) 玄學與孔丘
第三節(jié) 玄學歷史功過的哲學根源
第四十四章 通論佛學
第一節(jié) 所謂儒、釋、道三教
第二節(jié) 佛教和佛學的主題——神不滅論
第三節(jié) 佛學的方法
第四節(jié) 中國佛教和佛學發(fā)展的階段
第五節(jié) 一個辯論,一個問題
第四十五章 佛學在中國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格義”
第一節(jié) 僧肇及其著作
第二節(jié) 慧遠的“神不滅論”及其他
第三節(jié) 道生的諸“義”
第四節(jié) 謝靈運的《辯宗論》
第四十六章 中國佛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教門”
第一節(jié) 三論宗
第二節(jié) 《大乘起信論》
第三節(jié) 玄奘的《成唯識論》
第四節(jié) 華嚴宗的三個“義”
第四十七章 中國佛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宗門”
第一節(jié) 禪宗出現(xiàn)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jié) 慧能和神秀——禪宗中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第三節(jié) 禪宗的“不道之道”
第四節(jié) 禪宗的“無修之修”
第五節(jié) 禪宗中的派別
第四十八章 隋唐佛學向宋明道學的過渡
第一節(jié) 所謂“三教合流”
第二節(jié) 韓愈、李翱在過渡時期的貢獻
第三節(jié)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迷信的斗爭
第四節(jié)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和法制思想
第五冊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jié) 從地主階級貴族到“四民之首”
第二節(jié) 士與知識分子階層
第三節(jié) 士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第四十九章 通論道學
第一節(jié) 什么是道學
第二節(jié) 從比較哲學的觀點看道學的特點
第三節(jié) 道學的目的和方法
第四節(jié) 道學的發(fā)展階段
第五節(jié) 道學的名稱
第六節(jié) 道學的歷史作用
第五十章 道學出現(xiàn)的政治條件——慶歷新政和熙寧變法
第一節(jié) 軍閥和士的聯(lián)合專政
第二節(jié) 當時變革的必要
第三節(jié) 慶歷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
第四節(jié) 慶歷新政和李覯的《周禮致太平論》
第五節(jié) “熙寧變法”和王安石的“新政”
第六節(jié) 道學的興起
第五十一章 道學的前驅——周敦頤和邵雍
第一節(jié) 誰是道學的創(chuàng)立者?
第二節(jié)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第三節(jié) 周敦頤的《通書》
第四節(jié) 周敦頤論“孔顏樂處”
第五節(jié) 邵雍的“先天學”
第六節(jié) 邵雍的世界年譜
第七節(jié) 《皇極經(jīng)世》的《觀物內外篇》
第八節(jié) 對于周敦頤和邵雍的圖象的兩種了
第五十二章 道學的奠基者——二程
第一節(jié) 二程的家世和經(jīng)歷
第二節(jié) 二程對于王安石新法的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天理或理
第四節(jié) 氣、心、性、情
第五節(jié) 程顥的《識仁篇》和《定性書》
第六節(jié) 程頤的《易傳·序》
第七節(jié) 二程的“氣象”和“孔顏樂處”
第五十三章 道學的奠基者——張載
第一節(jié) 張載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節(jié) 發(fā)揮唯物主義的“有無混一”論
第三節(jié) 發(fā)揮辯證法的“二端”論
第四節(jié) 張載的《西銘》與人的精神境界
第五節(jié) 《正蒙》的《大心篇》與為學之方
第六節(jié) 《正蒙》的《誠明篇》與為學之方
第七節(jié) 張載的政治社會思想
余 論
第五十四章 朱熹
第一節(jié) 北宋道學所引起的哲學問題
第二節(jié)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節(jié) 理、太極
第四節(jié) 氣
第五節(jié) 朱熹的宇宙形成論
第六節(jié) 性、心、情、才
第七節(jié) 修養(yǎng)方法
第八節(jié) “王霸之辯”
第九節(jié) 朱熹易學中的辯證法思想
第十節(jié) 前期道學的高峰
第五十五章 陸、王心學的興起
第一節(jié) 陸九淵對于“無極而太極”的批評
第二節(jié) 陸九淵的宇宙觀和修養(yǎng)方法
第三節(jié) 鵝湖之會和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
第四節(jié) 王守仁的《大學問》
第五節(jié)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第六節(jié) “良知”與“愛有差等”
第七節(jié) “良知”與“動靜合一”
第八節(jié) 從哲學上看理學和心學的異同
第五十六章 道學外的思想家——陳亮和葉適
第一節(jié) 陳亮的政治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陳亮的社會思想
第三節(jié) 陳亮對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評
第四節(jié) 陳亮和朱熹關于“王霸”問題的辯論
第五節(jié) 葉適的政治態(tài)度和社會思想
第六節(jié) 葉適的哲學思想
第七節(jié) 陳亮和葉適重商思想的社會根源
第五十七章 氣學的復興和理學的自我修正及革新
第一節(jié) 王廷相對于道學的態(tài)度
第二節(jié)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三節(jié)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第四節(jié) 王廷相對于心學的批評
第五節(jié) 羅欽順對于心學的批評
第六節(jié) 羅欽順對于理學的修正革新
第七節(jié) 王廷相和羅欽順在后期道學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
第五十八章 心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楊簡的《己易》
第二節(jié) 王畿的“四無”說
第三節(jié) 李贄的“童心”說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學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jié) 論客觀世界的真實性
第二節(jié) 關于“有”、“無”問題
第三節(jié) 關于“動”、“靜”問題
第四節(jié) 關于“形上”、“形下”問題
第五節(jié) 關于“理”及其各項對立面
第六節(jié) 王夫之的認識論及其對心學的批判
第七節(jié) 關于知行問題
第八節(jié) 關于“性”和“命”問題
第九節(jié) 王夫之的歷史觀
第十節(jié) 王夫之的辯證法思想
第十一節(jié) 王夫之哲學思想的局限性
第十二節(jié)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與不幸
第六冊
自 序
緒 論
第六十章 中國歷史第二次大轉變時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黃宗羲
第一節(jié) 《宋元學案》和《明儒學案》
第二節(jié) 對于羅欽順的評論
第三節(jié) 對于心學的修正
第四節(jié) 《明夷待訪錄》所畫的藍圖
第六十一章 顏元對于道學的批判
第一節(jié) 顏元的《四存編》
第二節(jié) 顏元對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第三節(jié) 顏元對于“格物致知”新解釋的歷史意義
附 記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學的斗爭
第一節(jié) 戴震論“道”
第二節(jié) 戴震論“形上”、“形下”
第三節(jié) 戴震論“理”
第四節(jié) 戴震論“性”、“氣”
第五節(jié) 戴震論“欲”、“情”、“知”
第六節(jié) 戴震對于道學的政治的批判
第六十三章 魏源應付大轉變的新形勢的總對策及其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魏源的總對策
第二節(jié) 魏源的“經(jīng)世”精神
第三節(jié) 魏源的哲學思想
第四節(jié) 魏源“以夷為師”思想的影響及其局限性
第六十四章 農民大起義和太平天國的神權政治
第一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情況
第二節(jié) 洪秀全傳略
第三節(jié)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和太平天國的神權政治
第四節(jié)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
第五節(jié)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
第六節(jié) 洪仁玕的《資政新篇》
第七節(jié) 總論洪秀全和太平天國
第六十五章 所謂“同治中興”和“同治維新”的中心人物——曾國藩
第一節(jié) 曾國藩與太平天國斗爭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jié) 曾國藩的哲學思想
第三節(jié)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第四節(jié) 曾國藩的洋務措施和洋務派思想
第五節(jié) 曾國藩與滿漢斗爭
第六十六章 戊戌變法(所謂“光緒維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康有為
第一節(jié) 康有為的生平和著作
第二節(jié) 康有為早期變法思想
第三節(jié) 康有為所領導的“公車上書”
第四節(jié) 康有為的《統(tǒng)籌全局折》
第五節(jié) 康有為所理解的君主立憲制
第六節(jié) 康有為的重商思想
第七節(jié) 康有為的《官制議》
第八節(jié) 康有為與今文經(jīng)學
第九節(jié) 康有為與孔教
第十節(jié) 康有為的《大同書》和他的哲學思想
第十一節(jié) 近代維新時期的“格義”
第六十七章 戊戌維新運動的激進理論家和哲學家——譚嗣同
第一節(jié) 譚嗣同對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
第二節(jié) 譚嗣同論“仁”和“以太”
第三節(jié) 譚嗣同對于事物發(fā)展的了解和認識過程的分析
第四節(jié) 譚嗣同的道器說和三世說
第五節(jié) 譚嗣同對戊戌變法的說明和辯解
第六十八章 中國第一個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嚴復
第一節(jié) 嚴復對于當時所謂中學和西學的“格義”
第二節(jié) 嚴復對于當時中國的問題的看法
第三節(jié) 嚴復所介紹的《天演論》
第四節(jié) 嚴復論“自由”
第五節(jié) 嚴復與邏輯學
第六節(jié) 嚴復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第七節(jié) 嚴復的哲學思想
第六十九章 中國近代美學的奠基人——王國維
第一節(jié) 王國維對于康德的推崇
第二節(jié) 王國維的《論性》
第三節(jié) 王國維的《釋理》
第四節(jié) 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
第五節(jié) 王國維的《論哲學家及美術家之天職》
第六節(jié)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附 記
第七十章 關于中學、西學斗爭的官方結論
第七冊
自 序
緒 論
第一節(jié) 中國現(xiàn)代革命時期的階級分析
第二節(jié) 舊民主主義革命
第三節(jié) 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四節(jié) “以夷為師”(向西方學習)
第七十一章 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宣傳斗爭與章炳麟
第一節(jié) 《民報》與《新民叢報》斗爭的要點
第二節(jié) 章炳麟對于康有為的駁斥
第三節(jié) 章炳麟對于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的評論
第四節(jié)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會革命
第七十二章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大理論家和最高領導人——孫中山
第一節(jié) 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動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孫中山追隨維新派時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節(jié) 孫中山領導民主主義革命的全資產階級思想——建國方略
第四節(jié) 孫中山在國共合作中的半社會主義思想
第七十三章 新文化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教育家、哲學家——蔡元培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jié) 蔡元培論世界觀與人生觀
第三節(jié) 蔡元培與新文化運動
第四節(jié) 蔡元培的哲學觀
第五節(jié)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
第七十四章 新文化運動的右翼——胡適、梁漱溟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內部的派別
第二節(jié) 胡適引進美國哲學——實驗主義
第三節(jié) 胡適的實驗主義的應用
第四節(jié) 梁漱溟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 梁漱溟對于孔丘的新估價及其對于儒家的新解釋
第六節(jié) 梁漱溟的文化論
第七十五章 新文化運動的左翼——陳獨秀、李大釗
第一節(jié) 陳獨秀論新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節(jié) 陳獨秀論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根源和奮斗目標
第三節(jié) 陳獨秀對于當時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四節(jié) 陳獨秀論國民革命后中國的前途
第五節(jié) 李大釗接近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
第六節(jié) 李大釗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
第七十六章 20 世紀20 至40 年代之間的三大論戰(zhàn)
第一節(jié) 20 世紀20 年代的“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zhàn)
第二節(jié)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對于“論戰(zhàn)”的總結
第三節(jié) 關于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
第四節(jié) 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的論戰(zhàn)
第七十七章 毛澤東和中國現(xiàn)代革命
第一節(jié) 新民主主義階段
第二節(jié) 毛澤東與“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斗爭
第三節(jié) 《實踐論》
第四節(jié) 《矛盾論》
第五節(jié) 《矛盾論》與《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第七十八章 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上)——金岳霖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jié) 道、式、能
第二節(jié) 共相與殊相、一般與特殊
第三節(jié) 性與盡性
第四節(jié) 理與命
第五節(jié) 無極而太極
第六節(jié) 現(xiàn)代化與民族化
第七十九章 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下)——馮友蘭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jié) “接著講”與“照著講”
第二節(jié) 理,太極
第三節(jié) 氣
第四節(jié) 政治、社會思想
第五節(jié) 精神境界
第六節(jié) “新理學”的理論矛盾
第八十章 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時代中的心學——熊十力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jié) 熊十力哲學體系發(fā)展的過程
第二節(jié) 熊十力哲學體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節(jié) 熊十力的宇宙論
第四節(jié) 熊十力的心學思想
第八十一章 《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