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和私有的概念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供個人和集體使用的兩種空間之間的交融互動決定了公共建筑的成功與否。本文探討了公共活動和個人感知體驗、公共所有權和私有化空間如何在幾個不同的公共建筑類型中展開,例如公共開放空間、公共游泳池、混合用途建筑和博物館,并通過倫敦、香港、赫爾辛基和哥本哈根等不同城市的建筑實例進行闡述。本文還回顧了富有爭議且仍僵持不下的關于私有公共空間的辯論:這種私有公共空間快速增長的現(xiàn)象如何形成對公民自由和設計自由的沖擊,以及沖擊的程度有多大。但不同的是,本文討論了建筑如何在遏制或改變私有公共空間激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最近以公共建筑為主題的國際建筑節(jié)和活動(如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建筑就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