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塔關,錚錚漢子硬。我生長在礦區(qū),工作后到過不少地方,可覺得走到哪里都找不到那種在礦區(qū)的親切感和踏實感。我從小就夢想有一天要為礦工畫幅肖像:刻畫他們的剛毅和勇敢,展現他們的無私與偉大,濃縮他們與黑暗潮濕危險的較量,描繪他們內心光明的世界。1981年,我如愿以償考入中國礦業(yè)學院——中國礦業(yè)界的學府。1985年,我告別中國礦院,在我熱愛的煤炭行業(yè)里開始自己的職業(yè)生涯。1998年,我擔任《當代礦工》主編,在這里我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謳歌礦工的偉大、樸實、堅韌和剛強。2015年4月,在《當代礦工》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前夕,我離開了《當代礦工》雜志走上了新的崗位,告別了這本和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刊物;離開了這個曾寄托我夢想和希望并為之奮斗了18年的雜志,告別了這個我熱愛我懷念同時也給予我幸福和快樂的工作團隊。從擔任《當代礦工》雜志主編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想,這本刊物如何定位、如何辦出特色,才能贏得廣大讀者的歡迎與厚愛?經過苦苦思索并走訪了時任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惠正等老領導,我把目光瞄向了刊物的名字——“當代礦工”這四個大字。要辦好刊物,必須圍繞“當代礦工”做好做足文章。一、面向礦工群體礦工從狹義上講,就是指在礦山上班的工人;從廣義上講,是指從事礦產業(yè)生產、管理、科研、經營等工作的群體?!懂敶V工》從刊名上就能看出,雜志的定位是中國礦工這個大群體。對于這樣的雜志讀者群體,我們認為應該從廣義上來定義,就是礦工范圍包括:從部長、局長這樣的政府官員,礦山企業(yè)的老總、科技人員,直至一線的井下工人等等。這個認識是逐漸形成的,早期雜志讀者定位在普通煤礦礦工,這沒有錯,但是長此以往,出現雜志層次低、發(fā)行渠道窄、內容枯燥的問題,雜志在業(yè)內影響越來越小。1998年以后,《當代礦工》雜志在分管領導時任煤炭信息研究院黨委書記竇慶峰和副院長孫旭東的大力支持下,辦刊思路逐漸明晰,報道對象向高層次發(fā)展。2001年5月,雜志在上海召開特約記者、通訊員會議,會上我們詳細闡述了雜志讀者群體的定義。這以后,《當代礦工》雜志先后采訪報道了高揚文、范維唐、濮洪九等煤炭部老領導,煤炭系統的院士湯德全、劉天泉、錢鳴高、洪伯潛、周世寧、張鐵崗、謝和平、張玉卓、袁亮等,煤炭系統的著名全國勞模趙國鋒、張瑋、白國周、侯振清、艾有勤、張文市等,孫越崎能源大獎獲得者金太、王虹、于斌等,還有許多著名企業(yè)家以及“十佳”礦長等英模人物,弘揚了社會正能量,逐漸成為中國礦業(yè)的主流媒體。同樣,《當代礦工》作為一本面向礦工群體的科普刊物,我們結合雜志獨具的人文特色,引入了大科普的辦刊理念,就是在致力于科技傳播與科學知識普及的同時,也注重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活動。30年來,《當代礦工》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為企業(yè)服務,弘揚礦區(qū)建設主旋律,突出對煤炭行業(yè)英模人物、先進科技人員的宣傳報道。